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業的發展,汽車制造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汽車行業為經濟的快速增長作出貢獻的同時,存在著許多職業危害因素,威脅著作業人員的健康。從源頭上采取有效預防控制措施是避免其引起職業病的唯一方法。汽車制造業主要工藝流程大體相似,本文對某汽車企業職業危害進行了評價,對汽車制造過程中存在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提出了防范措施。
1材料和方法
(1)收集和分析某汽車制造企業對潛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安全衛生防護措施及組織管理理念和方法。
(2)收集國內外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
(3)歸納和總結汽車制造業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的實踐和經驗。
2生產工藝流程 該企業主要生產流程為: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各主要生產單元的流程如下:沖壓車間:備料→開卷→校平→剪切→落料→進庫。焊裝車間:地板焊接→左右側圍焊接→車身主焊接→調整←4門2蓋焊接。涂裝車間:前處理/電泳→涂密封膠→涂PVC膠→噴中膠→中涂烘干→面漆噴涂→噴蠟。總裝車間:電裝→內裝→底盤裝配→外裝、復合保證→發動機裝配→外觀檢查→速度檢測→路面檢查→返修(補漆等)。
3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
3.1主要危害因素
該汽車制造企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有電焊煙塵、毒物、噪聲、高溫等,各生產單元的職業危害因素見表1
表1 主要生產單元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
生產單元 |
主要生產設備 |
職業病危害因素 |
沖壓 |
沖壓機 |
噪聲 |
焊裝 |
焊機 |
二氧化錳、電焊煙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高溫、噪聲、工頻電場、臭氧、紫外線 |
前處理設備 |
二甲苯 |
涂裝 |
噴涂設備 |
噪聲、高溫、三氧化鉻、正已烷、丙酮、乙醇、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醋酸乙酯、丁醇、粉塵 |
噴漆設備 |
噪聲、正己烷、丙酮、乙醇、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醋酸乙酯 |
污水處理系統 |
高溫、硫化氫、二氧化硫、氨、氯氣、鹽酸、氫氧化鈉 |
總裝 |
多軸螺栓擰緊機 |
噪聲 |
發動機分裝線 |
噪聲 |
內裝飾裝配線 |
噪聲、甲醛 |
工況排放 |
噪聲、硫化氫、二氧化硫、氨 |
輔助 |
空壓機 |
噪聲 |
設施 |
水泵 |
噪 |
變壓器、斷路器 |
工頻電場、六氟化硫 |
鍋爐 |
噪聲、高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
3.2主要防護措施
3.2.1防塵毒技術措施
(1)焊裝車間采用焊接機器人、懸掛點焊機和一氧化碳焊機,每臺焊機旁設置1臺焊煙單機除塵機組,進行局部排煙凈化。車間屋面采用玻璃鋼屋頂通風機進行全室通風,換氣5次/h。同時設置20臺煙塵凈化機,對廢氣進行凈化處理。
(2)涂裝車間全部采用引進設備,車身外表面中涂及面漆為機器人自動靜電噴漆;噴漆室為上送風、下排風,漆霧經廢氣凈化處理后高空排放;在水循環處理系統中加入微生物處理劑,可吞噬掉過噴漆霧中90%的有機溶劑和80%的油漆;電泳烘爐和噴漆烘干爐產生的有害廢氣經工藝設備自帶處理裝置直接處理后排入大氣。車間屋面采用玻璃鋼屋頂通風機進行通風。
(3)總裝車間整車檢測、調試工藝設備自帶尾氣收集裝置,處理后排到室外,同時設地溝進行局部機械排風系統,總排風量為10m3/h。車間屋面采用玻璃鋼屋頂通風機進行全室通風,換氣4.5次/h,排除逸入的汽車尾氣。
3.2.2防噪措施
將空壓機室單獨隔開,在風機室和空壓機室的內墻面和頂棚采用吸聲材料和采用隔聲門等綜合治理方式。
3.2.3防暑措施
涂裝車間烘干生產線為自動化生產線,工藝設備自帶排風系統,鍋爐房選用全自動燃氣鍋爐,控制室單獨設置。
生產車間以自然通風為主,同時加設屋頂風機進行全室通風換氣;車間內設吊扇、壁扇,辦公室設分體式空調進行夏季防暑降溫。涂裝車間噴漆室和烘干室自帶通風設備。
4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分析
4.1有毒物質
從工藝過程中的物料和產品分析來看,擬建項目存在的有毒物質有硫化氫、氨、臭氧、二氧化硫、氯氣、鹽酸、氫氧化鈉、六氟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錳、甲醛、正己烷、丙酮、乙醇、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醋酸乙酯等。
由有毒物質檢測結果可見,絕大多數的檢測點符合標準要求,但是由于作業現場通風措施不力,涂裝車間噴密封膠工位苯濃度超標近10倍。
4.2電焊煙塵
電焊煙塵是使用焊機的過程中產生的生產性粉塵,其主要存在于焊裝車間焊接操作中,而涂裝車間擦凈工位存在鋁合金粉塵。
根據現場檢測結果,焊接操作崗位電焊煙塵和涂裝車間擦凈工位打磨揚塵在國家標準限值之內,在現有防護措施下可滿足防塵要求。
4.3噪聲
主要噪聲源包括兩種:一種為沖壓機、空壓機、打號機、焊機、各類泵等產生的機械動力性噪聲,其中沖壓車間多臺沖壓機平行排列,工作時噪聲表現為連續性噪聲;另一種為各類風機產生的氣體動力性噪聲。
由噪聲檢測結果可見,在所有噪聲工作地點中沖壓車間操作工位均超過限值,裝焊車間、涂裝車間和總裝車間也有部分工位超限;而在非噪聲工作地點中裝焊車間后門安裝總成工段休息室因設在車間中央且為無頂簡易隔間,其噪聲超過標準要求。
4.4電磁輻射
通過變電站產生工頻電場檢測結果統計情況看,都能滿足標準的要求。而擬建項目變電站與類比現場的一樣,故在短時間遠距離接觸不會產生嚴重危害。
焊裝車間機器人焊接、點焊機和一氧化碳保護焊等焊接設備操作過程中會產生紫外線危害。但現場工人操作均配備防護眼鏡和防護服,使焊接對人體危害大大下降。
5個人防護措施評價
沖壓車間和裝焊車間接噪工人均未佩戴護耳用品。應該為噪聲較大的各崗位勞動者配備聲衰性良好的護耳器;應為接觸高溫作業的崗位勞動者配備隔熱服、隔熱面罩等個體防護用品;應為接毒崗位勞動者配備防毒口罩、呼吸器、眼鏡等個體防護用品;接塵工人應佩戴防塵用品。
對個體防護用品的使用應加強監督,并定期檢查、更新。
6職業衛生管理措施評價
雖有相應的管理機構(為安全環保科),但職業衛生管理措施尚有待完善,比如職工崗前與崗中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職業病年度防治計劃,配備職業病防護用品等等,擬建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未提及職業衛生管理措施,因此擬建項目應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國家標準的要求建立上述相關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
健康監護評價調查結果:
(1)企業的安全環保科定期對職業健康監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2)對接觸上述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職工。按照國家規定的項目,委托職業病防治機構進行了體檢。
(3)為接觸職業病有害因素的職工建立了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7結論與建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規定,經過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和檢測,確定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硫化氫、氫氧化鈉、鹽酸、甲醛、六氟化硫、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丁醇、乙二醇、電磁輻射、二氧化錳、電焊煙塵、噪聲、高溫等。除了沖壓車間和涂裝車間部分操作崗位噪聲強度和苯濃度超標外,大部分作業崗位的職業危害因素在《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02)規定限值之內。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尋找替代的低毒或無毒密封膠,并加強現場通風措施,加強對接毒工人的個體防護措施。
(2)噪聲較大的作業點(沖壓車間、焊裝車間和總裝車間部分操作崗位),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與防范,如在沖壓車間和焊裝車間設置隔音休息室,提供聲衰性能良好的護耳器,并合理安排勞動用工,減少接噪時間。
(3)焊接作業中產生的二氧化錳屬于高度毒害物質,企業應加強焊接作業中的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管理,如局部排風,加強個體防護(提供防毒口罩),合理用工減少接觸時間等。
(4)涂裝車間和焊裝車間的事故排風次數不小于12次/h。
(5)對可能接觸職業病危害的職工進行崗前、崗中、離崗健康檢查,建立完善的職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其覆蓋面應涉及所有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超過衛生標準限值的作業人員,應作為重點監護對象,加強對其職業病的預防與監控。
(6)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堅持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檢測、定期評價與監督管理。
(7)企業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普及職業衛生知識,督促勞動者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
(8)建議企業加強職業衛生的管理,對高噪聲的設備和環境采用綜合降噪的措施,并在建設項目投產前,制定相關項目的事故應急預案。
(9)按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2003)在工作場所設置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如涂裝車間涂膠作業點和沖壓車間沖壓操作位)。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