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個流域而言,都存在上游和下游問題。上游生態保護,則下游受益;上游生態破壞,則下游受害。上游排水,下游水質污染物濃度增加,已是一個普遍現象。下游長期以來處于一種被動妥協狀態。
為打破這種局面,筆者認為,必須建立相應的剛性約束機制。
由生態補償機制轉變為生態付費機制。生態補償涉及到如何補、怎么補等諸多問題,可以按照流域水質斷面污染物增加總量,參照現行排污收費政策,實行總量收費,并實行累進加價付費制度,費用在上游財政和排污收費中予以列支。針對斷面水質的監測,由上下游環保部門互檢或以這地區上一級環保部門斷面監控數據為準。
由對話合作提升為派駐環境督察員制度。開展兩地政府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是必須或必要的工作措施。但由于地方經濟發展競爭激烈,不容易全面了解地方具體經濟政策和發展方式、環境保護措施等。因此,有必要派駐政府間的環境督察員,參與了解地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及時掌握動態信息。特別是在流域規劃及重大項目建設中,對下游水環境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必須在環評審批中附有下游環保部門意見,實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有利于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由地方環境監管拓展為互查互管機制。地方環境監管常常受體制的制約,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現象時有發生。目前這種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主要是利益使然。落實流域下游對流域上游環境監管的逆向互查制度,下游對上游環境違法行為實行直接查處或交由共同上一級環保部門查處,則能有效打破體制局限。由于下游的環境利益必然使得對上游環境破壞行為查處更為嚴格,也迫使上游地區更好地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執法不力現象將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必將有力地推動整個流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上下流域環境保護的雙贏。
將流域斷面水質列入節能減排工作考核內容。目前,仍有許多流域斷面水質不容樂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地區節能減排階段目標完成的情況下,斷面污染物卻在增加,這種反常現象引起社會各界的質疑。因此,需將流域斷面水質分級分段列入節能減排目標,因為流域斷面可以全面反映一個地區水污染物節能減排效果。把流域斷面水質納入節能減排重點考核內容,在實際操作中,更能防止措施漏洞或數據不真實情況的出現,促進節能減排產生實際效果,讓流域地區真正從節能減排成果中得到實惠。
開展流域水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流域污染物是流域水環境質量的綜合體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的規定,對流域下游環境質量或環境影響負責的應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其公益訴訟的責任主體應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由政府對各自流域水環境斷面水質污染物增加的問題承擔相應責任。公益訴訟在政府間進行也可以有效防止公益訴訟泛濫的出現。通過公益訴訟解決上游對下游水質影響帶來的水體使用功能變化、處理成本增加等,付出經濟費用進行補償,以及對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承擔賠償責任。
綜上所述,在流域水環境保護中,如把上游對下游環境影響的必然性看成具有不必然性,則流域紛爭會持續發展;要把不必然性看成必然性,才能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因此,必須樹立務實合作的姿態和建立相應的剛性約束機制,擂響重鼓,才能突破生態破壞惡性循環的重圍,并使強化管理成為常態,各流域才能重現往日的風采。
上一篇:江西再關14家污染嚴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