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業農村一方面資源消耗增長迅速,而單位資源的產出率始終在偏低位運行。另一方面,農業農村因生產生活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驚人,這種狀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化肥、農藥利用率均不足35%,農村能源利用率僅為25%左右;農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近
百萬噸,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農業農村污染已經占到全國污染的1/3以上。資源的不合理消耗不僅導致農村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也導致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遭受嚴重侵蝕。
隨著環境和能源問題的集中反映,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生產體系,改善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的呼聲和要求愈來愈迫切。
資源與環境在農村不應成為矛盾
100多年前的西方工業文明帶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即資源消耗(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當代一些地方發展的過程來看,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相輔相成。
然而,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嚴峻的局面: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在許多農村廣泛存在,且互為因果。從最普通的幾項指數來看,農村用能方面:60%的農戶生活燃料主要依靠于秸稈和薪柴,熱能利用率低下,燃燒秸稈通常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國家每年三令五申禁止露天焚燒秸稈,但秸稈焚燒依然屢禁不止。農村生產方面:初步估算,我國每年畜禽糞便排放總量達25億噸,農膜年殘留量高達45萬噸,大量糞便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水體。農村生活方面: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噸,生活垃圾約1.2億噸,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嚴重污染了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農村工業方面: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鄉鎮工業企業布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后,企業污染點多面廣,難以監管和治理……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黃鴻翔認為,這些日益凸顯的矛盾和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成為制約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循環農業的一大瓶頸。從去年開始,國家和各省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開始扭轉目前這種狀況。
2007年7月,農業部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對節能減排作出宏觀部署;今年7月,國務院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節能。引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敏感水域、重點流域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加強畜禽養殖場管理、污染治理和糞便綜合利用,適時開展氮、磷污染物總量控制試點工作。逐步減少和禁止農作物秸稈焚燒……
至此,從中央到地方,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日益明朗。然而如何充分挖掘兩者的潛力?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開動腦筋,也需要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共同參與。
構建節約型農村的“5只手”
農村可持續發展需要充足的資源做保證,當城市和農村同樣面臨資源緊張時,節約資源消耗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現階段,農村重點是圍繞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以節肥、節藥、節水、節地、節能技術推廣為重點,構建農村節約型生產和生活方式。
推進鄉鎮企業節能,尤其是加強鄉鎮企業能源消耗管理和節能設備更新改造,進一步淘汰落后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當前,鄉鎮企業存在的能源環境問題主要是能效低、能耗大、污染重。據統計,國內大約有2300萬家鄉鎮企業,在這些鄉鎮企業中,制磚、鑄造、水泥、煉焦4個行業能耗占整個鄉鎮企業能耗的5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的1/6。
推進農業機械節能,更新淘汰部分老舊農業機械、高能耗老舊漁船和裝備。提高農業機械生產性能,推廣節能型船用柴油機、燃油添加劑和主機余熱利用、燃用重油等節能技術產品。這幾年,全國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左右,但是機械本身的耗能比較高,機械節能具有很大的節能潛力。
推進耕作制度節能,在廣大農村建立起高效的耕作制度,積極推進農業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實行免耕或少耕,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發展生態農業。四川省推廣的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減少農田作業工序2-5道,每畝節水100立方米,節肥5公斤。
推進畜禽養殖節能,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推廣節能養殖模式,充分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資源調節畜禽舍溫度,降低畜禽舍加溫和保溫能耗。
推進農村生活節能,更新改造傳統的省柴節煤爐灶和節能炕,加快省柴節煤灶(炕)的升級換代。推廣應用保溫、省地、隔熱新型建筑材料,發展節能型住房,在北方地區引導農民建造太陽房和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推廣使用節能磚,具有廣闊的節能減排前景。使用節能磚建1座農村住宅,可節能約5.7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14.8噸。如果我國農村每年有10%的新建房屋改用節能磚,那么全國可節能約86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2212萬噸。
循環農業距離農家并不遙遠
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生產體系呼喚循環農業在廣大農村生根發芽。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
實現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推廣節肥節藥技術,進一步調整優化用肥結構,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2007年,農業部在全國1200個縣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今年將覆蓋1861個縣,在太湖、巢湖、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建立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在10個地市開展循環農業示范建設;積極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淘汰“跑、冒、滴、漏”的生產器械,減少農藥用量。今后,這些措施還將延續和進一步完善,并在更多地方推廣。
從地方實踐看,浙江、天津和廣西等省(市、區)已制定出臺了相關政策和編制規劃,并投入巨大資金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建設。廣西在推動“生態廣西”建設規劃中,對資金安排使用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以確保按期取得成效。
另一方面,發展生態型畜牧業,積極推進畜禽適度規模養殖,加強畜禽養殖排泄物治理,在相對集中的規模化養殖場或養殖小區,重點實施畜禽糞污能源利用工程,推廣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等技術,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
近年來,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的“鄉村清潔示范工程”在全國廣泛開展,到2007年底,已建成1000多個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秸稈、糞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率達到90%以上,使3萬多戶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據農業部科教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國家將進一步推動鄉村清潔工程的實施,并頒布鄉村清潔工程建設技術規范,總結推廣一批建設模式,并帶動地方建設400個示范村。
此外,以農業生產生活廢棄物的能源轉換為重點,優化農村能源結構,也是循環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開發農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巨大,除了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微水電等開發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適宜地區廣泛普及戶用沼氣,同時發展集約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推進人畜分離養殖小區的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截至2007年底,我國沼氣工程已發展沼氣用戶2650萬戶,年產沼氣102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1600萬噸標準煤,為農戶直接增收節支130億元。專家認為,照此速度發展,沼氣將為我國農村能源建設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農村人居環境期待從根本上得以改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居環境得到逐步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嚴重短缺,環境臟、亂、差,農村整體落后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而且與城市的差距還有拉大的趨勢。
當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存在著五大隱患:飲水安全隱患,給排水和生活垃圾造成的環境安全隱患,因過境道路和沒有村中道路而產生的交通安全隱患,因人畜混雜、消防、防洪、衛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隱患,以及因豎向規劃不利而引發的社會不和諧隱患。
據有關部門近兩年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41%的村莊沒有集中供水,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40%的村莊雨天出行難,72%的村莊畜禽圈舍與住宅混雜,90%的村莊使用傳統的旱廁,90%的村莊垃圾隨處丟放,90%的村莊沒有任何消防設施。此外,由于當前農村人居環境總體狀況不良,也導致農民住房不斷拆了建、建了拆,近年因拆建和自然損毀造成的年均損失約350億元,不僅影響農民自身財富的積累,而且加劇了資源環境的緊張。
農村人居環境落后是多種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長期以來,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財政投入少,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于空白狀態,許多農村地區成為污染治理的盲區和死角;農村基層環保機構、農村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健全,給農村環保執法造成很大困難;一些干部、群眾的環境意識不高,環境法制觀念不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缺乏規劃引導,管理缺位,使新老問題疊加。
我國農村量大面廣,發展狀況參差不齊,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只能因地制宜、逐步推進。村莊整治要從解決農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分清輕重緩急,真正讓農民得到實惠。
在經濟發達地區,要加大治污力度,實行環境優先戰略,鞏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成果,加大農村生態示范創建力度。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加大投入,重點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與環保能力建設。目前應把重點放在硬化村內主要道路,配套建設供水、排水溝渠及垃圾集中堆放點,治理人畜混雜居住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建設防災設施和公共消防設施等方面。針對資源短缺現狀,可以大力推廣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廣飲用水簡易消毒凈化技術,開發村鎮生活垃圾、糞便的收集與堆肥處理技術,開發適合當地資源條件的建材生產技術和農村住宅節能技術等。
值得注意的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發展經濟與改善人居環境的關系。必須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生態農業,為人居環境改善奠定物質基礎;二是解決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的關系。必須著眼于建立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公共設施的多元化投資機制、以農民為主體的公共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機制、村民議事制度和村務公開制度等。
下一篇:主城空氣質量連續五天出現輕微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