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近日所進行的“2008年廣州環境狀況公眾評價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普遍認為目前“熱島效應”嚴重,其污染程度僅次于“汽車尾氣”和“灰霾天氣”。同時,有57.1%的環境專家預期“熱島效應”將進一步惡化。
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電話訪問了廣州十區、兩個縣級市1002位市民,及采用配額抽樣方法訪問了234位知名人士和專家(包括環境專家)。
熱島效應令市民不適
熱島效應是城市環境受損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氣溫比郊區和農村氣溫高的現象,并不等同于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廣州市的熱島效應也變得越來越明顯。調查顯示,對于“熱島效應”目前狀況,49.6%的受訪市民認為“嚴重”或“較嚴重”;受訪知名人士和專家的比例更高,達75.6%,僅次于“汽車尾氣污染”和“灰霾天氣”。認為過去三年“熱島效應”惡化的知名人士和專家比例也達35.9%。
醫學研究表明,環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在“熱島效應”的作用下,高溫區的居民極易患上消化系統或神經系統疾病,此外,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數也有所增多。
熱島效應改善前景不樂觀
調查顯示,30.8%的受訪知名人士和專家認為“熱島效應”未來會惡化;認為會改善的比例僅27.8%;另有41.4%的表示“不清楚”。從環境專家的預期來看,“熱島效應”會”惡化”的比例更高,為57.1%。
相關研究指出,機動車、工業生產以及居民生活產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塵等排放物是導致大氣進一步升溫的重要因素,所以“熱島效應”經常與”汽車尾氣污染”、”灰霾天氣”等問題聯系在一起,成為近年環境污染的新情況。此外人口密集、城市建筑結構、城市規劃布局等也是熱島效應的重要成因。
[回應]
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游江峰:加大綠化可降低熱島效應
廣州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游江峰昨日在獲悉民調結果后表示,熱島效應對于大城市而言,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建筑物的熱量反射、城市內人類的各種活動和能源消耗帶來的熱量散發,都會帶來溫度的升高。“簡單說,城市人比較多,就算是做飯熱量也比農村大。”正因為城市溫度比周邊地區高是城市本身的積聚特性必然帶來的,因此據了解,目前環保研究領域還很少將其與機動車尾氣污染、灰霾等并列作為一個嚴重污染來看待,相關的專題研究和文獻也不多。
對于如何緩解熱島效應,游江峰認為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加大城市綠化面積,因為綠色植物能夠有效吸收熱量。此外,在城市規劃上應該想辦法減少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不過既然是城市,肯定人多房多,想讓溫度和周邊一樣,比較困難。”游江峰說。
下一篇:合肥擬立法改善“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