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十一五”污染減排指標的決心,體現的不僅是對于環境保護的認識,更是對于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
近段時間各地召開的地方“兩會”,讓人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各級地方決策者對于污染減排工作認識的深化。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威脅,保增長成為各地今年的重要任務和嚴峻考驗。在2009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中全力為此謀劃自不待言。然而,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各地在今年預期目標的設定中,除了提出經濟增長速度外,幾乎不約而同地將污染減排的要求納入其中,并強調污染減排指標是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
據報道,各地政府在提到2009年的工作要求時紛紛表態,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增后勁、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于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09年GDP增長8%的目標充滿信心,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對2009年的GDP預期增長沒有一省低于8%。
同時,各地對于實現“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也表現出了堅定的決心。北京市提出,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2%和3%;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比重力爭達到71%;天津市市長黃興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2009年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分別下降1%;河北省明確,今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要減少5.5%,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減少5%;內蒙古自治區表示,今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分別控制在27.9萬噸和141.12萬噸以內,完成“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總量的90%和80%。
將經濟增長作為預期性目標,將污染減排確定為約束性指標。各地“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沒有給完成污染減排工作留下退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面對擴內需、保增長的巨大壓力,各級政府即便強調經濟增長速度,似乎也無可厚非。然而,綜觀許多地方政府“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作為硬指標的并不是經濟增長速度,而是污染減排比例。這一現象,值得人們深思。
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近幾年來污染減排工作力度的加大,在讓地方政府感受到壓力和挑戰的同時,也確實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污染減排不僅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環境質量,更使各地在推進這一工作的過程中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對產業進行理性選擇和科學布局,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消除了環境安全隱患,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的加快,也使城市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在整體上更上檔次和水平,發揮出綜合效益,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正是這一系列效益的顯現,使各級地方政府日益認識到污染減排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于生產生活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對于他們來說,污染減排不再被認為是一項可能和經濟發展相抵觸的工作,而是一項完全能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相促進的基礎性工程和長遠任務。這樣的認識,成為各地加快深入推進污染減排工作的動力源泉,而環境保護在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良好效應的顯現,更進一步激發了各級政府加大污染減排力度的積極性。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如何渡過難關?很顯然,單純依靠加大投入或多上項目刺激工業復蘇來實現增長,絕不是唯一和最佳的選擇。實行環境優先,以加強環境保護為切入點,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依靠環境質量的改善,拓展環境容量,提高承載能力,增大發展的空間和后勁。由此,保護環境成為必由之路,而實現“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成為這條必由之路上的第一塊重要基石。
山西省作為資源型大省,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應對金融危機和推動發展轉型的多重挑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山西省毅然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30.4萬噸,減排量3.4萬噸,比上年削減2.6%,提前一年完成二氧化硫減排任務;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34.9萬噸,減排量1.3萬噸,比上年削減3.6%。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的話斬釘截鐵,要堅決打勝這場環保攻堅戰役,如期完成約束性指標,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無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還是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預計都將成為會議熱議的重點話題。地方“兩會”上的這一亮點,為國家更好地做好這兩項工作不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將提供更加豐富的思路。
下一篇:環保三年行動實施進程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