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垃圾圍村是困擾農村多年的難題,群眾煩政府憂。河北省邯鄲縣今年實施了“家園凈化”工程,由財政買單,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協作的農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改善了農村環境和農民居住條件。
邯鄲縣有225個行政村,部分為城中村。近年來,廣大農村垃圾產量大增,而且由過去易腐爛的菜葉瓜皮、煤球廢渣等發展到塑料袋、廢電池、農膜等混合體。由于多數村沒有固定垃圾池、垃圾填埋場,缺乏專人管理,垃圾亂倒現象嚴重,特別是夏天蚊蠅亂飛,嚴重影響群眾健康。
縣委書記賈寶倉說,邯鄲縣今年開始實施“家園凈化”工程,建立了“村自籌、縣財政補貼”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財政按每村1萬元/年標準列入預算,每年拿出225萬元作為農村環衛整治專項經費。全縣225個村全部實行了“三定”,即定清潔隊伍、定垃圾點、定垃圾填埋場,農村環衛整治步入了正規化。
從3月1日起,邯鄲縣225個村的保潔員全部上崗,各鄉鎮與村、村與清潔隊負責人間全部簽訂《衛生整治協議》,有的鄉鎮還推行了保潔員競標上崗制、日常培訓監管與末位淘汰制。每名保潔員每天早5點至8點清掃村內街道,3天清理一次垃圾存放池,每周對村莊周圍垃圾清理一次,保證全天候清潔衛生。
針對城中村和遠郊村不同的特點,邯鄲縣分別采取了“就地消化”和“垃圾外運”兩種模式。城中村流動人員多、垃圾產量大、鄰近邯鄲市垃圾填埋場,就采取“村清掃收集、鄉監管協調、縣外運處理”方式,9個村全部建起垃圾中轉站,每天早上由專人將垃圾收集到中轉站,再由縣城管局運往市垃圾填埋場。在遠郊農村,則采取“村定點傾倒、鄉監管協調、村集中填埋”方式,村中每隔10米建一固定垃圾存放池,在村外空曠處建垃圾填埋場,每隔3天由專人將各村垃圾收集來集中填埋。為防止二次污染,填埋場底層均鋪20公分厚白灰,垃圾填埋后再覆蓋1米厚土,并鼓勵村民回收不易分解的塑料、玻璃、鐵絲等。
小堤村村民楊培英說:以前,她家門口有個垃圾堆,大家都習慣隨便倒,臭不可聞。垃圾池建好后,保潔員每天早晨都會準時來掃街清運垃圾。去年,小堤村家家戶戶還在院里建起滲水井和沼氣池,改建了旱廁或水廁,糞便直接通到沼氣池。許多村民說:“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情舒暢多了。”
下一篇:建筑節能將助益城市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