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今日在北京發布年度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這是自然之友主持編撰的第6本中國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以下簡稱綠皮書)指出:我們所面臨的環境挑戰正在不斷加劇。各種類型的自然災害、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頻發;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也日益凸顯;環境保護的政策與治理雖有改進,但進展緩慢。
綠皮書指出,2010年是近20年來僅次于2008年的第二個重災年份,全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4.3億人次受災。干旱、洪澇、泥石流等各種災害頻繁發生,也引發了對救災備災、城鄉規劃、生態保護、政策法規等諸多層面的反思。
綠皮書對2010年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進行了梳理,包括紫金礦業污水泄露導致福建汀江流域大面積污染、中石油大連泄露造成海域污染等。綠皮書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意識和行為均存在很大的問題。中國的環境、環境法治和環境正義,在企業污染面前,正接受著嚴峻的考驗。
綠皮書指出,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規劃和運營中的種種環境問題暴露無疑,對公眾過度消費的誤導,各種大型開發工程對環境的污染、對生態的破壞及對動植物物種生存空間的擠壓,進一步加劇了我們今日面臨的環境挑戰。
綠皮書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任必然要落在城市身上。城市是資源消耗的主力軍、低碳經濟的橋頭堡,環境決策中公平正義議題的主戰場,宜居城市應該成為重要的評價和檢驗工具。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執行所長、綠皮書總報告撰寫人李楯教授指出,面對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我們必須盡快行動起來,突破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全面改革,改變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引導國民改變消費模式,治理污染,減少碳排放,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修復生態,走出困局。
中國環境綠皮書是由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環境年度報告,由自然之友理事長、著名學者楊東平任主編,一批優秀的學者、NGO骨干和媒體記者等通力協作而成。環境綠皮書重視用民間的視角紀錄、審視和思考中國環境狀況,主要以數據和事實說話,強調實證性、真實性,從而建立權威性。環境綠皮書在臺達環境與教育基金會長期支持下已連續出版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