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開采中主要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生產性粉塵、不良氣象條件、有害氣體、生產性噪聲和振動、不良作業姿勢及采光照明不佳等。
1.生產性粉塵 是采礦作業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礦井內許多生產過程如鉆眼、放 炮、采礦、運輸等都能產生大量粉塵。作業環境的粉塵濃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取決于井下開采方式和巖層的地質結構。在鑿巖中,干式鑿巖的粉塵濃度遠遠高于濕式鑿巖,有報道干式鑿巖時粉塵濃度可達1000mg/m3以上。隨著機械化程度提高和濕式作業的加強,在規模較大的礦山,作業點的粉塵濃度合格率有很大提高,但在一些小型礦山中,由于機械化程度差粉塵濃度超標率相當高,塵肺仍是采礦工人的主要職業病。
2.不良氣象條件
(1)氣溫:高氣溫是井內不良氣象條件之一。井內氣溫高低與巷道深度有關,巷道越深氣溫越高,流人的空氣因密度增大而產生的壓縮熱使溫度升高,一般巷道每深入地下100米,可使溫度升高1℃。有時巖層的溫度也起很大作用,在煤礦中,平均每深入30-35米,巖層溫度可增高1℃。此外,機械振動產生的熱能,在狹小工作面密集人員體熱的散發也是使氣溫升高的因素之一。在井深1000米以上的礦井內,氣溫可高達35℃~40℃以上,在通風不良的深礦井中,夏季可發生中暑。
(2)氣濕:井下氣濕取決于巷道中的含水量、流入空氣的溫濕度和巖層的濕度。采礦時由于地下水不斷滲出和大量蒸發,因此巷道內可形成高氣濕,相對濕度一般在80%~90%以上,采煤工作面可達95%以上。但在超過800米的深礦井中,由于滲出水量顯著減少,氣溫升高,因而氣濕相對較低。
(3)氣流:礦井內氣流主要由人工通風引起,但因部位不同可有很大差別,如在豎井或斜井內氣流較大,而在巷道深處和掌子面氣流則很小。這些不良氣象條件易誘發工人發生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及風濕性疾病。
3.有害氣體 井下采礦中,由于多種原因可使礦井空氣中含有沼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及硫化氫等有害性氣體。
(l)沼氣:俗稱瓦斯,為無色無臭的可燃性氣體,比重輕(0.557),主要成分為甲烷,其在礦中的含量和地質結構及礦產種類有關,一般在煤礦中產生的瓦斯較多,主要存在于煤層中,在煤礦崩落時排放出來,一般每采一噸煤可散發出30m3沼氣,而在深礦井中可高達60m3,由于比重小,多蓄積于巷道頂部。沼氣可排擠空氣中的氧氣,在一定條件下可使礦工缺氧甚至窒息。當沼氣與空氣中氧混合,其濃度達5%~16%時,遇明火可發生爆炸。
(2)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于放炮。使用硝酸甘油炸藥可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使用硝胺炸藥則產生大量氮氧化物,二者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3)硫化氫:木材腐爛及酸性礦井水與硫鐵礦作用可產生硫化氫,經久封閉的廢巷道內可有硫化氫積存,煤礦中則少見,一般存在于煤層一定區域的“雞窩煤”內。礦工暴露常可引起急性硫化氫中毒。
(4)二氧化碳:巷道內術材腐爛可產生二氧化碳,煤層和煤塊內可存在二氧化碳,人群呼吸、放炮也可產生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重大(1.53〉,多聚集于巷道低處及通風不良處, 其危害在于排擠空氣中的氧氣而引起缺氧,當空氣中含量達到10%時,可使人窒息死亡。
(5)生產性噪聲和振動:礦井中的噪聲和振動主要來源于機械化生產,如各種風動和電動工具,運輸機等。長期在強烈的噪聲和振動作用下可引起職業性聾或振動病。
(6)不良作業姿勢:在薄層礦脈采礦時,尤其常見于煤礦,工人有時整個工作日內只能采取彎腰、蹲位或跪臥位作業,這些因素使工人易患腰腿疼、關節炎,尤其易引起滑囊炎。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已列為國家職業病名單中。
(7)生產性外傷和多發病:礦山開采中,由于巖層或礦層的倒塌,石塊或礦石的墜落(片邦和冒頂),井內運輸事故,工作面或巷道阻塞,人行道失修,炸藥爆炸,瓦斯爆炸,煤塵爆炸,觸電,火災,冒水等,可引起嚴重傷亡事故。據資料統計,煤礦工人生產性外傷原因中, 片邦、冒頂事故居首位,其次是運輸事故和機械或工具引起的外傷。
此外,由于礦井內作業場所的特殊性,如不見陽光,潮濕,通風不均,飲水供應不良或飲食制度不合理等,井內工人多發病有化膿性皮膚病,風濕性疾病,胃腸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衛生管理不良時還可發生蛔蟲和鉤蟲病。
上一篇:勞保手套的種類及適用環境
下一篇: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