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職業危害?
不良勞動條件存在各種職業性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三類:
1、科研生產過程中接觸式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有毒物質,如鉛、汞、氯、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藥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高氣壓、低氣壓等;噪聲、振動;射頻、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y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附著在皮膚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
2、科研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勞動制度不合理,如勞動時間過長、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2)勞動中的精神過度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勞動安排不當,如安排的作業與勞動者生理狀況不相適應、生產定額過高、超負荷加班加點等。
(4)個別器官過度緊張,如光線不足引起的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于某種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科研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科研生產不符合衛生標準或要求,如廠房低矮、狹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無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2)缺乏必要的衛生技術設施,如沒有通風換氣、照明、防塵防毒、防噪聲和防振動設備,或效果不好。
(3)安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裝備不全。
在實際的科研生產場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多種因素同時對勞動者的健康產生作用,此時危害更大。
職業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職業性損傷還包括工傷,工傷可由輕微到嚴重,甚至導致傷殘或死亡,所以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預防。發生工傷的原因很多,職工缺乏安全生產知識、不注意防護、存在麻痹僥幸的心理,或飲酒、藥物、疲勞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響。工傷與職業病預防不能截然分開,二者常有內在的聯系。?
二、什么是生產性毒物?
在工業生產中,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稱為生產性毒物或工業毒物。毒物在生產過程中以多種形式出現,同一種化學物質在不同生產過程中呈現的形式也不同。毒物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原料,如生產顏料、蓄電池使用的氧化鉛、生產合成纖維、染料使用的苯等;
2、中間產品,如用苯和硝酸生產苯胺時產生的硝基苯;
3、成品,如農藥廠生產的各種農藥;
4、輔助材料,如橡膠、印刷行業用作溶劑的苯和汽油;
5、副產品及廢棄物,如煉焦時產生的煤焦油、瀝青,冶煉金屬時產生的二氧化硫;
6、夾雜物,如硫酸中混雜的砷等。
生產性毒物在生產過程中常以氣體、蒸汽、粉塵、煙和霧的形態存在并污染空氣環境。如氯化氫、氰化氫、二氧化硫、氯氣等在常溫下呈氣態的物質是以氣體形態污染空氣的。一些沸點低的物質是以蒸氣形態污染空氣的,如實驗中的苯、乙醚、汽油、醋酸乙酯等。在噴灑農藥時的藥霧、噴漆時的漆霧、電鍍時的鉻酸霧、酸洗時的硫酸霧等,是以霧的形態污染空氣的。冶煉銅時產生的氧化鋅煙,焊接時的鉛煙是以煙的形態污染空氣的。弄清楚生產性毒物以什么形態存在,對了解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制定預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氣樣品,測定毒物濃度都有重要意義。
三、職業中毒有哪些表現?
由于接觸生產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稱為職業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后可引起急性中毒;長期過量接觸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短期內接觸較高濃度的毒物可引起亞急性中毒。由于毒物作用特點不同,有些毒物在生產條件下只引起慢性中毒,如鉛、錳中毒;而有些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如甲烷、一氧化碳、氯氣等。由于毒物的毒作用特點不同,表現上差異較大,且毒物種類繁多,不能一一列舉,這里只作概括性介紹。
1、神經系統。慢性中毒早期常見神經衰弱綜合癥和精神癥狀,一般為功能性改變,脫離接觸后可逐漸恢復。鉛、錳中毒可損傷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引起周圍神經炎。震顫常見于錳中毒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遺癥。重癥中毒時可發生腦水腫。
2、呼吸系統。一次吸入某些氣體可引起窒息,長期吸入刺激性氣體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癥,可出現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支氣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癥。吸入大量刺激性氣體可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病變,如化學性肺水腫和肺炎。
3、血液系統。許多毒物對血液系統能夠造成損害,根據不同的毒性作用,常表現為貧血、出血、溶血、高鐵血紅蛋白以及白血病等。鉛可引起低血色素貧血,苯及三硝基甲苯等毒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表現為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嚴重者發展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組織缺氧。
4、消化系統。毒物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多種多樣,汞鹽、砷等毒物大量經口進入時,可出現腹痛、惡心、嘔吐與出血性腸胃炎。鉛及鉈中毒時,可出現劇烈的持續性的腹絞痛,并有口腔潰瘍、牙齦腫脹,牙齒松動等癥狀。長期吸入酸霧,牙釉質破壞、脫落,稱為酸蝕癥。吸入大量氟氣,牙齒上出現棕色斑點,牙質脆弱,稱為氟斑牙。許多損害肝臟的毒物,如四氯化碳、溴苯、三硝基甲苯等,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
5、泌尿系統。汞、鈾、砷化氫、乙二醇等可引起中毒性腎病。如急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癥和腎小管綜合癥等。
6、其他。生產性毒物還可引起皮膚、眼睛、骨骼病變。許多化學物質可引起接觸性皮炎、毛囊炎。接觸鉻、鈹的工人皮膚易發生潰瘍,如長期接觸焦油、瀝青、砷等可引起皮膚黑變病,甚至誘發皮膚癌。酸、堿等腐蝕性化學物質可能引起刺激性眼炎,嚴重者可能引起化學性灼傷。溴甲烷、有機汞、甲醇等中毒,可發生視神經萎縮,以至失明。有些工業毒物還可誘發白內障。
四、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有毒物質的存在十分廣泛,在科研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到產品,從中間產品到副產品,從使用的各種化學藥品到廢水、廢氣及其它廢物等很多。因此毒物侵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
1、呼吸道:是毒物進入人體最主要、最常見、最危險的途徑。
毒物在科研生產中以氣體、蒸汽、煙、塵、霧等形態存在的,其中氣體、蒸汽為分子狀態,可直接進入人體肺泡,而煙、塵、霧的粒徑小于5微米,特別是小于3微米時,可直接被吸入肺泡。
人的整個呼吸道具有很大的呼吸能力,所以對毒物的吸收很迅速,并且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毒物,不經肝、臟的解毒作用,直接經過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大于10微米的微粒,經鼻腔和上呼吸道阻留,進入不到人體。
2、皮膚:皮膚吸收有多種方式,通過無損傷皮膚;經皮孔、經皮汗腺;經毛囊及皮脂腺。
經皮表面是皮膚吸收的主要方式,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毒物易通過皮膚表面被人體吸收,如苯、有機磷化合物等。
毒物經皮膚吸收的數量與速度,除與脂溶性和水溶性濃度等因素有關外,還與作業環境的氣溫、濕度,皮膚損傷程度和接觸面積等因素有關。
3、消化道:在科研生產中毒物經消化道進入人體是極少見得,一般是由于誤服造成的。
由于呼吸道進入的毒物有部分粘附在鼻咽部位或混在分泌物中,借吞咽進入消化道,或由于不好的衛生習慣或在使用毒物的實驗室、車間飲食、吸煙、用污染的手取食品造成毒物進入消化道。
五、什么是半數至死量?
半數致死量(Lethaldose)是衡量毒害品毒性大小的一個重要數據。將毒物給一些動物(如鼠、兔等)口服或注射,能使一半動物死亡的劑量,稱為半數致死量,簡寫為LD50,以mg/kg表示。半數致死量愈小,毒性愈大,LD50超過5000mg/kg的可視為無毒。
六、氯氣泄漏災害分析及對策
氯氣在現代工業中由食鹽電解而得,實驗室中用鹽酸和二氧化錳配備。氯氣為黃綠色具有刺鼻臭味的氣體,可溶于水。氯氣在空氣中不燃燒,但一般性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氣中燃燒,就像在氧氣中燃燒一樣,一般性易燃氣體或蒸汽也都能與氯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氣能與許多化學物品如乙炔、松節油、乙醚、氨氣、燃料氣、烴類、氫氣、金屬粉末等猛烈反應發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產物。它幾乎對金屬和非金屬都有腐蝕作用。氯氣在我所使用面較大,是科學實驗的重要原料之一。由于氯氣本身具有的危險性,如果使用、運輸和管理不當,易發生事故。
1、氯氣泄漏危害的特點
(1)突發性強,氣體泄漏量大,在泄漏前無任何征兆。
(2)氣體擴散迅速,極易形成很大的危險性。氯氣的比重為1.47,氣體的體積是液體的幾百倍。泄漏出來的氣體會隨風漂移,無風時會積聚在低洼處。
2、氣體泄漏時難以控制的部位及預防性的技術措施
(1)泄漏點發生在儲罐的本體上,如焊縫突然開裂,易熔塞破損,發生這類災害的主要原因是組裝儲罐或焊接質量不好,介質充裝超量(氯氣的充裝系數為1.25kg/L)或錯誤充裝。采取的預防措施是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必須嚴格遵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使用前按《壓力容器使用管理規程》到有關部門注冊,使用期間按《壓力容器檢驗規程》和《氣瓶使用規程》定期檢驗。
(2)在儲罐與相連接第一道法蘭以外處的泄漏,包括法蘭墊片,閥門沙眼、管道的腐蝕等,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其質量不佳或選材不當,在此處發生泄漏是難以控制的。采取的措施是應立即關閉儲罐和氣瓶上的閥門,在投入使用前必須選擇優質可靠的材料并進行試漏檢驗,使用中隨時檢查。
(3)按照《GB11984-89氯氣安全規程》要求備好搶修器材。
七、粉塵、煙和霧對人體的危害
人們在勞動生產中的呼吸次數及吸入空氣量比平時大得多。空氣中的粉塵被吸入時,除大粒度的被阻留在上呼吸道外,剩余的會進入肺泡。特別是一些粒徑小于5微米的呼吸性粉塵,能逃避人體自身的防御系統,直接進入終末支氣管和肺泡內導致病變,破壞換氣功能,引發矽肺、石棉肺、煤炭肺等塵肺病。
八、安全健康與防護
正確配備和使用個人安全防護用品、用具,是保證勞動者安全與健康的一種防護措施。對于接觸有毒有害氣體或大量粉塵等環境的工作,企業應分別給生產人員發放專用的防塵口罩、防毒面具等防護用品;在有噪聲、強光、輻射熱和飛濺火花的生產場所,要給工人配備護耳器、防護眼鏡、面具和帽盔等;高空作業的工人要配備安全帶;電工、焊工要配備絕緣靴和絕緣手套;可能產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的企業,要配備防毒救護用具并設立防毒救護站等。
上一篇:職業病預防和診斷常識
下一篇:個人安全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