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指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和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有: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化學因素包括生產性粉塵和毒物。
粉塵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并能在較長時間內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長期吸入粉塵而引起的以肺組織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稱為塵肺。
生產性粉塵按粉塵的性質可分為:無機粉塵、有機粉塵和混合性粉塵,如石英、石棉塵、滑石塵、煤塵、鉛塵、錳塵、鐵塵、金剛砂、水泥、棉塵、麻塵、谷物塵、木塵、茶塵、有機染料、合成樹脂、橡膠、纖維粉塵。
毒物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給予較小劑量時可造成生物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的化學物。一般可分為金屬與類金屬、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苯的胺基硝基化合物、有機溶劑、高分子化合物,最常見的有:鉛、汞、硫酸、鹽酸、硝酸、鉻酸、氯、硫酸二甲酯、氨、氟化氫、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氫、苯胺、硝基苯、苯、甲苯、二甲苯、四氯化碳、汽油、二硫化碳、三氯甲烷、高分子化合物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的單體、添加劑及燃燒過程中生成的熱裂解產物具有較強的毒性。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不良氣象條件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等,常見的有:高溫、氣濕、氣壓、低溫、噪聲、振動、X射線、γ射線、微波、紅外線、紫外線、激光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不常見,主要為炭疽桿菌。
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有:勞動組織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勞動強度過大,安排的作業與勞動者生理狀況不相適應;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長時間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內;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上一篇:防止觸電的技術措施都有哪些?
下一篇:勞動衛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