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作業環境中化學性有害因子入侵的途徑,大致上可經由吸入、皮膚接觸與食入等;而物理性有害因子的入侵途徑,大多利用不同能量的釋放或能量提供不足,使器官直接間接受傷害。
1.由呼吸系統進入
一般成年人的肺臟組織和氣體有很大的接觸面,按全肺的接觸面約為90平方公尺,肺泡的接觸面約為70平方公尺。如此大的接觸面,再加以毛細血管網140平方公尺的表面積,及其內不斷地循環中的血流,使肺可以很快的將進入肺泡空氣中的污染物融入血紅素中。因此,所有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空氣污染物均可以快速地經由呼吸作用進入肺部,直接對呼吸器官造成傷害;或經由血液循環,對人體造成全身性的傷害。
2.由皮膚接觸滲入
部分有害因子與皮膚接觸后,會引起下列不同的反應:
(1)皮膚上層的脂肪層可以有效的防止有害物質的穿透、傷害或發生其它器官功能的障礙。
(2)與皮膚表面起反應,會造成局部性刺激使得皮膚發炎。
(3)有害因子可穿透皮膚并與組織蛋白起生化反應,結合而引起皮膚過敏。
(4)有害因子穿透皮膚進入血液,隨血液循環而造成系統性中毒。
雖然皮膚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為充當防護障壁,以免異物進入,但嚴重甚至致死性的中毒,曾發生于只有部分皮膚暴露于高毒性物質中,諸如巴拉松、有機磷劑、烷基鉛等。擦傷、裂傷與切傷等可大大地增加皮膚的穿透性。
3.由消化系統進入
部分有害因子經由口腔進入后溶于唾液中,通過胃、小腸與食物養分同時被吸收;部分亦可經由腸道直接排出體外。一般而言,毒物經由食入途徑造成人體健康的危害遠較吸入、皮膚接觸途徑輕微。其原因有下列三項:
(1)能被食入的有害物不多,因為蒸氣和氣體根本是無法經由食入進入人體的。
(2)接觸的次數和程度很有限,時間短、數量也較輕微。
(3)食入的毒性通常要比吸入的為輕,原因是食入的毒性不易吸收入血液,且受到體內胃液(酸性)與胰液(堿性)的作用,會把毒性物質經由水解而成為低毒物質。
另外,大多數的物理性危害因子對于人體的危害是直接接觸傷害之部位,其危害的方式多利用危害因子所釋放的能量,而導致器官短期或長期的傷害。
上一篇:人因工程設計缺失對人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