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調查分析低空全景相機研制保障條件項目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進行職業病危害程度分級,為預防、控制和消除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為建設項目審批提供依據。方法采用類比調查法進行評價,并與檢查表法和定量分級法相結合。結果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汽油、乙醚、苯、二甲苯、甲苯、丙酮、粉塵有砂輪塵、金屬塵、其他粉塵、噪聲等。結論該項目屬嚴重職業病危害項目,從職業衛生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關鍵詞】低空全景相機研制保障;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為了分析低空全景相機研制條件項目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進行職業病危害程度分級,筆者采用類比調查法進行評價,并與檢查表法和定量分級法相結合,現報告如下。
1 內容與方法 1.1評價范圍、內容
1.1.1評價范圍本次評價范圍包括機加廠房、裝配工房、光學廠房、環境實驗工房4個生產車間。
1.1.2評價內容總平面布置、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建筑物衛生學要求、衛生工程技術防護設施、職業病危害程度評價、應急救援措施評價、輔助用室基本衛生要求、職業衛生管理。
1.2評價方法采用類比調查法進行評價,并與檢查表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結合。
2 職業衛生學調查
2.1建設項目概況本項目為高新型號武器裝備科研保障條件建設項目,與產品批量生產能力的技術改造項目不同。主要目標是在充分利用和挖掘該企業現有技術基礎條件和手段前提下,補充和完善該項目的研制條件,解決研制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和難點問題,以保證研制周期。重點是解決研制產品的總體設計分析、零部件的精密加工、整機裝配調試、檢驗測試等研制手段和不足,以及動力后方瓶頸環節。
2.2主要生產工藝
2.2.1金屬零件毛坯(下料)→去應力(調制)→機加→檢驗→返修→檢驗→入庫
2.2.2光學零件毛坯(下料)→粗磨→精磨→拋光→檢驗→定中心磨邊→鍍膜→入庫
2.2.3表面精飾
零件清洗—打磨→電鍍(鉻、銅、鎳)→拋光→檢驗→入庫
磷化→檢驗→入庫
鋁氧化→檢驗→入庫
打磨→噴漆→烘干→檢驗→入庫
2.2.4裝調
零件機械部件裝配→調試→檢驗鏡筒精加工、光學裝配→調試→檢測電器件部件裝配調試→檢驗
整機總體裝配→調試→檢測→性能檢測→環境實驗→檢驗→軍檢→入庫
3 結果與分析
3.1建筑衛生學預評價本項目為改造項目,不存在選址問題。
3.2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3.2.1職業病危害預評價重點評價因子篩選及來源根據生產工藝分析,分析該企業提供的產品及原輔料成分,結合各組分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參照GBZ2-200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公布的毒物種類,可知該項目在投入生產后,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汽油、乙醚、苯、二甲苯、甲苯、丙酮、粉塵有砂輪塵、金屬塵,其他粉塵、噪聲等。
3.2.2部分評價因子清單及產生途徑見表1。
表1部分評價因子清單及產生途徑略
3.3職業病危害程度評價
3.3.1生產性粉塵危害程度評價(1)金屬塵、其他粉塵:游離二氧化硅含量<10%,為一般性職業病危害因素。(2)砂輪塵:其游離二氧化硅含量>10%,為嚴重職業危害因素。
3.3.2毒物危害評價(1)主要毒物的種類:汽油、乙醚、苯、二甲苯、甲苯、丙酮等。(2)毒物危害程度分級,見表2。
表2毒物危害程度分級結果略
3.4職業病防護措施預評價
3.4.1防塵設施評價比對數據顯示:粉塵的濃度為<0.1~3.5mg/m3,為使生產階段各項職業病防護措施具有較好的效果,該項目在初步設計階段,應根據粉塵防護原則,采取綜合防護措施,加大在職業病防護措施上的資金投入,并將各項職業病防護措施設計體現在施工過程中,可使生產階段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取得較好效果。在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無新設置的除塵設備,應根據有關設計手冊,選擇適當的排氣罩、管路、動力設備與空氣凈化設備。
3.4.2防毒設施評價比對數據顯示各種毒物濃度為:丙酮22~174mg/m3,汽油<0.3~44mg/m3,乙醚30~122mg/m3,苯系物濃度遠遠低于國家衛生標準。原有的通風在運行正常的狀態下可起到防護的效果,在本次改造中注意維護原有的防護設備,不得減弱其防護作用;新引進的設備中霉菌試驗箱應全套引進其原有的防護設備,以保障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
3.4.3防噪聲設施評價比對數據顯示噪聲強度為78.9~91.4dB(A),該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未提到對噪聲較高的設備采用隔音罩或隔音室等。在該建設項目中,該項目裝配分廠、機加分廠、三坐標測量儀操作室等崗位會存在噪聲的危害,個別崗位噪聲超標,因此,進行初步設計時,首先應合理配置噪聲源,盡量將高噪聲的設備和低噪聲的設備分開,生活模塊和動力模塊分開。其次應對產生噪聲的設備進行隔聲、消聲處理,工藝允許的情況下在鼓風機、電機及各類泵等設備外安裝隔聲罩,或在機器座下安裝彈性構件,如彈性減振器或橡皮、瀝青氈、玻璃纖維氈等。對不能控制在國家衛生標準以下的作業場所,應設計隔聲操作室。對工人進行有效的個體防護,為工人配備隔聲效果好的耳塞、耳罩等。按規定為工人進行就業前和定期職業性健康體檢,保證休息室和宿舍的噪聲控制在國家衛生標準以下,使工人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采取以上綜合控制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新建項目生產階段噪聲對工人的危害。
3.5職業衛生管理該項目依托原廠職業衛生管理機構及制度制定,職業衛生管理按原廠執行。
3.6應急救援措施預評價在可行性報告中提到:在人員有可能接觸到有害物質而引起燒傷、刺激或傷害皮膚的區域內,裝有安全淋浴器,以保證人身安全。新建項目在初步設計階段,應對應急撤離通道、泄險區和緊急救援站進行專門設計,在生產階段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在有毒作業場所設置警示標識,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生產階段如采取了以上措施,應能滿足有害氣體泄漏時的應急救援的需要。
3.7輔助用室
3.7.1本項目各裝置衛生特征分級根據衛生特征分級標準[1],本項目各車間衛生特征分級結果見表3。
表3各車間衛生特征分級結果略
3.7.2輔助用室設置情況應按以上車間衛生特征分級結果,按有關規定設計施工。
4 結論
該項目屬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選址和總平面布置較為合理,基本符合衛生學要求。就該項目本身而言,通過多方面綜合分析,只要在初步設計和施工階段能夠加大對職業衛生的資金投入,將各種職業病防護設施真正落實到設計、施工中,把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控制在國家職業衛生標準以內,在投產后加強職業衛生管理,本項目生產階段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工人健康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該項目從職業衛生角度分析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