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都市共有大小造船企業82家,從業人員人員40000余人,銷售超億元的企業12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船舶航運業逐年升溫,給船舶制造業發展帶來空前商機,企業數量也呈上升勢頭,為地方經濟建設和對外貿易作出積極貢獻。但由于政策不到位、競爭不正當、管理不規范等諸多因素,江都市的造船企業從規模、管理水平、綜合素質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有50%的企業屬于小型企業或作坊式、家族式管理生產企業。造船企業“三違”現象時有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呈高發趨勢。近兩年連續發生了4起人員傷亡事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對此,筆者進行了調查分析,對事故頻發原因及對策作膚淺的論述。
一、企業現狀
造船修造既有高空作業、悶艙室作業、起重作業、電焊氣割作業、交叉作業等方式,同時又使用油漆、乙炔、液化氣等有毒、易燃易爆危險品,屬于高風險的行業。由于其特殊性,概括起來存在著“低、快、多、少、亂”五大特點。
一是科技含量低。造船企業不僅建造周期長,而且工種多、工藝復雜,生產手段主要以手工為主,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高新技術運用少。
二是人員流動快。船舶的放樣、焊接、組裝、合攏、下水等工種絕大部分都是外來施工隊承包完成,外包隊伍中的特殊工種絕大多數都是由農民工組成,由于利益驅動,加之船東的變化,加快了人員的流動。
三是電氣設備多。造船企業在修造過程中,使用較多的是設備和氣體,使用設備主要有交直流焊機、埋弧焊機、風機、空壓機,便攜式打磨機、門吊等用電設備。使用氣體主要有氧氣、乙炔氣、液化氣、氮氣等有毒、易燃、易爆氣體。設備使用不當,維護檢測不到位,氣體疏于管理,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設備傷害,觸電、火災爆炸和中毒事故。
四是安全投入少。不少企業法人重效益、輕安全現象普遍存在,在安全投入上往往是能減則減,能少則少,能不投入就不投入,安全設施,整改措施落實不及時、不到位,職工的三級安全教育和正常培訓工作得不到保證,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設備陳舊,超期“服役”、“帶病”運行,為事故的高發埋下了隱患。
五是現場管理亂。企業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作業現場無專職安全員監管;職工勞動防護用品配戴不齊,特種作業人員無證上崗或證書過期現象屢見不鮮,電器設備直接裸露在場地上,電線亂拉亂接,線路老化和破損、無漏電保護裝置、有的甚至無配電箱和開關箱,船艙油污不清洗,明火動用不測爆的現象還有存在。
二、原因分析
船舶是一個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修造過程既復雜又多變。安全隱患多,事故頻發,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從目前情況看,其主要原因有:
1、政策和法律上的原因。
在國家政策和法律對船舶修造行業的市場準入和源頭管理的規定不夠明確,準入門檻太低,造成船舶修造行業良莠不齊,競爭無序,缺乏行之有效、相互配合的監管措施和行政手段,致使日常管理針對性不強,管理不到位。
2、體制和機制上的原因。
長期以來,船舶修造業大多數是由所屬地掛靠管理,而縣級以下政府無專門主管機構,綜合監督和專項監管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尚未完善,監管職責不清,責權不一致。加之,缺乏統一的船舶修造業安全生產行業標準和操作規程,惡性競爭有愈演愈烈,也是造成事故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3、責任落實和管理上的原因。
(1)兩個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政府部門往往是只看到經濟效益和企業發展規模壯大,總量提高,對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和監督不到位。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法律意識淡薄,責任主體不明確,職責不落實,尤其是租用場地生產的企業通過層層發包或掛靠,安全生產存在短期行為,一些外包工程隊對安全設施、安全生產管理以及安全管理人員在配備上互相推諉,導致管理環節脫節。
(2)資金投入不到位。一些企業以及外包工程隊由于資金匱乏,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生產經營中,致使安全生產資金不落實,絕大多數企業沒有設立安全生產資金專戶,更沒有按照規定提取足額的安全生產保證金,企業用于安全生產的技改投入、隱患排查與整改、職工安全教育與培訓、應急救援等只是流于形式,導致抗風險和抗御事故發生能力差,為事故高發埋下了禍根。
(3)電器設備防護不到位。焊機及配電箱直接裸露在場地上,防護措施不到位,長期的日曬雨淋,焊機的防護罩、樁頭、龍頭線老化、破損,漏電、短路時有發生,還有部分設備“帶病”運行,不少特種設備和壓力容器等沒有實行嚴格的檢測、保養,安全閥、壓力表、消防栓設備配備不齊全、不配套,設備安全性能和能力均不能及時有效地預防和抵御事故發生。
(4)安全距離控制不到位。根據有關規定,在沒有遮欄或其他防范措施的情況下,作業人員在作業中與帶電設備應保持必需的安全距離。電壓在10KV及以下,應保持0.35m安全距離;電壓在20—35KV,應保持0.60m安全距離;電壓在44KV,應保持0.90m安全距離;電壓在60—110KV,應保持1.50m安全距離;電壓在154KV,應保持2.00m安全距離;電壓在220KV,應保持3.00m安全距離;電壓在330KV,應保持4.00m安全距離,電壓在500KV,應保持5.00m安全距離。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作業現場既沒有明顯的標識,也沒有嚴格執行規定,觸電事故居發生事故之首。
(5)環境保護不到位。船體拼裝后,船體除銹打磨、職工不帶口罩和防毒面具,到處可見。后續動火都是悶艙作業,由于各段空間狹小,通風不夠,作業環境差,救護措施不落實,進艙作業沒有嚴格執行的制度和動火制度,特別是油漆工和焊工作業,極易發生重大惡性事故。
(6)培訓教育不到位。部分企業特別是一些外來承包隊伍中的電焊工、冷作工、吊車工、鏟車工、電工等人員無證上崗,缺乏應有的安全知識,不了解操作規程,給企業埋下了安全生產事故隱患。
三、對策措施
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大”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堅持安全發展,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關心和重視。針對船舶修造業存在的問題,為預防和遏制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一要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充分利用國家對造船行業政策調整的契機,研究制定出一套有針對性的地方產業政策。調整目前的產業結構,適當提高門檻,依照市場經濟的法則,規范市場準入,實行優勝劣汰,通過政策引導和法律的支撐,大力推行標準化建設,避免不良競爭,使造船企業逐步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逐步提高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本質安全度。
二要加大行業領導力度。一是政府要強化領導,目前,船舶修造業地(市)級以上由同防科工委主管,而縣級以下政府沒有專門的船舶管理部門,大部分在經發委內設或帶管,并且沒有專門行政主管機構。特別是實施沿江開發戰略后,不少企業由內河向沿江遷移,企業管理權仍由原鄉鎮管理,出現了安全生產管理的一個“空白地”。對此。縣級以下政府應設立專門主管部門。二是實行行業管理,通過政府牽頭組建行業管理協會實施有效的安全生產監督。三是實行注冊安全主任代理制度,幫助企業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建立安全臺帳,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工作,及時發現消除安全隱患。
三要加大資質審查力度。目前我國船舶修造企業的準入門檻還很低,很多船舶修造項目采用掛靠或使用外包隊伍,按照《安全生產法》有關規定,行業主管部門要嚴格對使用的外包企業及外包工程隊的法定代表人、安全員和特種作業持證,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臺帳以及過去安全生產等情況進行安全資格和資質審查,抓好源頭管理和監控。
四要加大安全資金投入力度。各造船企業要確保安全生產資金的投入及使用。按照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政策精神由地方相關部門建立相應的制度,單獨列帳,企業足額提取安全費用,保障安全生產重大設施、設備、人員培訓、隱患整改的資金。一是要建立全市船舶修造業安全生產檔案庫,把船舶修造業的“四證一照”、業主基本情況干渠設施配備、注冊安全主任等情況作為存檔內容,促使船舶安全管理規范化、信息化。二是要加大資金投入,針對船舶修造業曾出現的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觸電、機械傷害、爆燃等安全隱患,要從發展的眼光,投入一定的資金,按照高標準、高起點的要求,加強對安全生產科學規劃、分類管理。三是要加大對重大安全隱患整改的投入。對日常檢查、集中檢查、重點檢查、全面檢查中排查出的重大隱患,督促企業及時糾正安全問題,使“零違章”的關口前移,把“事后懲戒”轉變為“事前疏導”,將被動防范轉變為主動預防,把“要我安全”真正變成“我要安全”四要加大安全技術的投入,積極采用“四新”技術以先進的科技手段來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
五要加大監管監察力度。作為高危行業,在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同時,政府層面要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安全檢查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查處力度,該罰的要罰,該關的要關,通過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提升企業的安全本質度;企業層面要切實加強管理,嚴格遵守和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是確保生產安全的重要一環。企業應制定出具體的安全生產檢查工作制度建立好檢查臺帳,同時要建立安全生產組織網絡,把安全生產各項目標落實到車間、班組。船舶修造發包工程都必須有施工作業安全方案,同時要建立安全監管信息聯席制度,采取部門檢查、企業自查、事故調查分析,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共研究確定安全監督檢查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促進企業安全生產、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船舶修造業安全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其他高危行業一樣在安全生產管理方面不能就事故抓安全,作為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安全發展理念,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履行職責,加大監督力度,與時俱進、創新思路,為安全生產形勢的穩步好轉作出積極貢獻。
上一篇:水下焊接與切割的安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