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作為安全_主產監督管理部門,必須正確認識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系,認真履行職責,扎實有效工作,保持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為圣濟跨越式發展保駕護航。
相互支持相互促進
安全生產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實踐證明,沒有安全的發展是不健康的發展,沒有安全的效益也只能是暫時的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說,同等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經濟發展與事故發生成正比,經濟發展速度越高,事故發生概率就越大。但是,如果具備完備的安全設施、到位的預防措施,事故發生率就會大大降低。
眾所周知,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但是,由于不重視安全生產,也曾吃了許多苦頭。發展初期,由于過分強調發展速度,忽視了安今生產,留下了許多隱患。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化工企業大爆炸,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深圳市委、市政府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重新夯實安全生產基礎,這樣才有了高速健康的新一輪大發展。
深圳的教訓告訴我們,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有安全作保障,從效益上看,盡管有些不重視安全的生產經營單位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一旦發生事故,經濟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長期不懈地夯實安全生產基礎,盡量少發生事故或是不發生事故,對生產經營單位來說,是最大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物質保障。近年來,我國煤礦事故頻發,這些事故絕大部分發生在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這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不高,安全生產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過多依賴自然環境。因此,要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就必須增加安全投入,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必須有經濟發展作后盾。所以,一定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觀念,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安全投入,為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提供經濟保障。
與時俱進加強監管
安全生產事關國家財產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只有始終保持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才能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環境。要實現這一目標,應該做到“三個轉變”:
(一)由以單純監管向管理與服務并舉轉變。樹立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的觀念,認真學習先進經驗,尋管理與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簡政放權、優化服務,促進安全生z形勢穩定和經濟發展。能夠下放的權力要全部下放到基層,法律賦嚴、不能下放的權力,要努力簡化程享,減少環節,降低費用,主動上門暖務,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保證各項工作優質高效。
(二)由重事后處理向抓事前預防轉變。牢牢把握“安全第一,預防勾主”的基本方針,真正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切實把住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三同時”的關口,確保認源頭上杜絕事故隱患的產生。重點做好“四抓”:一是抓責任制的落荬。在逐級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的基礎上,經常開展多種專項檢查,確保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走形式;認真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把領導責任落實到位。二是抓重大事故的防堵。加強危險源庫建設,落實各級監控責任。一方面明確責任,加強監控,另一方面提出整改計劃,監督落實,確保不出大問題。三是抓重點領域的整治和重點區位的監控。加大各個專項整治力度,鞏固整治成果,確保各項整治順利通過驗收。四是抓好各級政府及直屬部門主要負責人、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安傘生產培訓工作。按照《安全生產法》的規定,實行持證上崗制良,特別是對個體、、私營業主,更要依法進行培訓、考核,經培訓合格取得資格證后方可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加強對特種作業人晁的培訓、考核和廣大職工的安全生產知識、技能培訓,未經培訓教育的,不得上崗。
(三)由安全檢查向依法監管轉變。在開展經常性安全檢查的同時,全面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加大依法監管力度,規范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行為。具體工作中做到“三個創新”:一是監管手段創新。選拔、錄用一批高學歷人員,通過培訓取得安全監管資格證,強化源頭管理;同時,充分發揮安全生產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生產經營單位依法從事安全生產的意識。二是激勵約束機制創新,不斷完善“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單位回訪制度”“發生生產安全事故主要領導說明制度”和“事故查處制度”等,調動各級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安全生產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三是監督方式創新。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安全監管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強化全社、會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通過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促進安全生產工作上水平、上層次。
上一篇:關于誤操作事故深層次原因的探討
下一篇:安全百句“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