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歷史的長河,追溯社會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隨著歷史的進展,人類利用自己創造的工具和手段,一步步地揭示了自然的奧妙,人類不斷地認識自然規律,解釋物質世界的種種現象,不斷地按照自己的意圖安排物質世界,構造所需要的目地物,在世世代代延續著的規模越來越大的適應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努力中,人類最“得意”的武器就是技術。
但是,技術也給人類帶來了另一種后果,這就是由于技術失控,其能量的逆流,導致了災害和事故,造成人體傷殘、健康危害乃至生命的喪失,以及造成技術本身功能的喪失或減弱,使人類的財產遭受損失,環境遭受破壞。
顯而易見,人類既期望繼續領受技術帶來的利益,同時又憎恨由其導致的惡果。隨著現代技術的革命性發展,技術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越來越變得大規模化、普及化和復雜化,這種狀況使得技術帶來的利益與惡果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和尖銳。為此,為了能更有效地解決這一矛盾,安全科學在80年代初應用而生。
在進入21世紀,面對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和變革的年代,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需要思考中國安全生產、人類公共安全的發展戰略,而這種戰略首先是建立在歷史的基石之上的。為此,需要對安全科學技術的起源與發展作一回顧。
安全生產、安全勞動是人類生存永恒的命題,已伴隨著創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社會的生存與生產走過了數千年。20世紀是人類安全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最為快速的百年。從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從安全技術到安全工程,從安全科學到安全文化,針對生產事故、人為事故、技術災害等工業社會日益嚴重的問題,百年中,勞動安全與勞動保護活動為人類的安全生產、安全生存,以及人類文明創造了閃光的、不可磨滅的一頁。在本世紀,人類沖破“亡羊補牢”的陳舊觀念,改變了僅憑經驗應付的低效手段,給予世界全新的勞動安全理念,給予人類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的知識,以及生產與生活事故的防范技術與手段,把人類“事故憂患”的頹廢情緒變為安全科學的縝密,把社會的“生存危機”的自擾認知變為實現平安康樂的動力,最終創造人類安全生產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安全認識觀的發展和進步。
一 、安全認識觀的發展和進步
1.從“宿命論”到“本質論”
中國很長時期普遍存在著“安全相對,事故絕對”、“安全事故不可防范,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認識,即存在有生產安全事故的“宿命論”觀念。隨著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事故規律的認識,人們已逐步建立了“事故可預防,人禍本可防”的觀念。實踐證明,如果做到“消除事故隱患,實現本質安全化,科學管理,依法監管,提高全民安全素質”,安全事故是可預防的。
2.從“就事論事”到“系統防范”。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發達國家引入了“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通過近20年的實踐,在安全生產界,“系統防范”的概念已深人人心,這在安全生產的方法論層面表明,中國安全生產界已從“無能為力,聽天由命”、“就事論事,亡羊補牢”的傳統方式逐步地轉變到現代的“系統防范,綜合對策”的方法論。在中國的安全生產實踐中,政府的“綜合監管”、全社會的“綜合對策和系統工程”、企業的“管理體系”無不表現出“系統防范”的高明對策。
3.從“安全常識”到“安全科學”
最初人們把安全僅僅作為一種常識,但隨著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安全被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社會大眾層面的“安全科普”和“安全文化”,都是安全科學發展進步的具體體現。
4.從“勞動保護工作”到“現代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建國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中國是以“勞動保護”為目的的工作模式。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在國際潮流的影響下,中國引進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論證的做法,這使中國的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勞動安全、職業衛生、工業安全等得到了綜合協調發展,建立了安全生產科學管理體系的社會保障機制,并逐步得到推廣和普及。
5.從“事后處理”到“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長期以來,中國完善了事故調查、責任追究、丁傷鑒定、事故報告、工傷處理等“事后管理”的工作政策和制度。隨著安全生產工作發展和進步,預防為主、科學管理、綜合對策的長效機制正在發展和建立過程之中。這種工作重點和目標的轉移,將為提高中國的安全生產保障水平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安全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安全科學技術是研究人類生存條件下人、機、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保障人類生產與生活安全的科學和技術,或者說是研究技術風險導致的事故和災害的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為防止意外事故或災害發生所需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科學,具有系統的科學知識體系。
追溯安全科學技術發展歷史,人類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如表1-1所示。
階段 |
時代 |
生產技術特征 |
安全認識論 |
安全方法論 |
Ⅰ Ⅱ Ⅲ Ⅳ |
工業革命前 17世紀至20世紀初 20世紀初至50年代 50年代以來 |
農牧業及手工業 蒸氣機時代 電氣化時代 宇航、核能等新技術 |
聽天由命 局部安全 系統安全 安全系統 |
無能為力,被動無意識 就事論事,亡羊補牢 綜合對策及管理系統工程 本質化安全,預防超前型管理 |
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從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脫出來.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但是,勞動者在自己創造的機器面前致死、致傷、致殘的事故與手工業時期相比也顯著增多。資本主義初期,勞動條件極端惡劣,生產中人身安全毫無保障。工人的斗爭和大生產的實際需要,迫使西方各國先后頒布勞動安全方面的法律和改善勞動條件的有關規定。
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隨著生產的高度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尤其是高技術、新技術應用中潛在危險常常突然引發事故,使人類生命和財產遭到巨大損失。因此,保障安全,預防災害事故從被動、孤立、就事論事的低層次研究,逐步發展到系統的、綜合的、較高層次的理論研究,最終促使了安全科學的問世。
安全科學技術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門學科,涉及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而。從學科角度上看,安全科學技術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安全科學技術的基礎理論,如災變理論,災害物理學、災害化學、安全數學等;
、诎踩茖W技術的應用理論,如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心理學、安全經濟學、安全法學等;
③專業技術,包括安全工程(防火防爆工程、電氣安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職業衛生工程(除塵、防毒、個體防護等)、安全管理工程等。
安全科學技術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近十幾年來發展很快,直接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隨著安全科學學科的全面確立,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安全的本質及其變化規律,用安全科學的理論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保護職工安全與健康,提高功效,發展生產,創造物質和精神文明,推動社會發展。
三、中國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
中國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建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
國家把勞動保護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實施,安全工程、衛生工程作為保障勞動者的重要技術措施而得到發展。
2.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安全科學技術也得到迅猛發展,綜合性的安全科學技術研究已有初步基礎。一方面為勞動保護服務的職業安全衛生工程技術繼續發展,另一方面開展了安全科學技術理論研究。國家對勞動保護、安全生產的宏觀管理也開始走上科學化的軌道。
3.20世紀90年代至今
中國安全科學技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發展時期,例如成立了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設立了第一個“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等。將安全真正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
四、安全科學技術體系的構成
應用科學學的理論,安全科學技術體系結構如圖1—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
①安全科學技術是一門交叉科學,既包括社會科學,也包括自然科學。
、诎踩茖W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有管理科學的內容,也有工程技術內容,既有工程技術硬科學內容,也有安全管理軟科學的內容。安全經濟學是安全管理科學這一軟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分支科學。
、郯踩茖W技術體系從科學學角度,包括三個層次:基礎科學,如安全哲學、安全原理、安全系統學、安全人機學等;技術科學,即安全管理學、安全工程技術、衛生工程技術;行業應用學科,即交通安全工程、礦山安全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石油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工程等。
④從應用學科的角度,安全科學技術具有三大技術支柱。
a.安全學,包括安全哲學、安全原理、安全系統學、安全人機學、安全行為科學、安全經濟學、安全法學、安全教育學、企業安全管理等。安全學是揭示技術風險、意外事故規律和現象的學科,屬于軟科學性質。
b.安全工程技術——防范危險的技術,包括防火防爆、壓力容器安全、機械安全工程、電氣安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等。安全工程技術是防范和控制技術危險的科學。
c衛生工程技術——防范危害的技術,包括防塵技術、防毒技術、通風工程、噪聲與震動控制、輻射防護技術等。衛生工程技術是防范和控制技術危害的科學。
經過分析安全科學技術體系結構,可以認識到安全經濟學與安全科學技術具有如下關系:
①安全經濟學是安全科學領域中安全社會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诎踩洕鷮W與安全系統學、安全管理學、安全教育學、安全人機學等安全科學的分支學科一樣,應成為安全科學大學科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實際上安全經濟學已在國家“學科分類與代碼”中被列為安全科學的一個三級學科;
、郯踩洕鷮W不僅有技術科學層次的理論內容,而且有技術應用層次技術方法的內容。發展安全經濟學是發展安全科學技術的客觀需要,也是解決人類安全問題的實際和迫切的要求。
下一篇:現場違章操作的典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