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零事故活動”就是從“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基本理念出發,把“零事故”作為安全生產的最終目標,通過全員參與“危險預知”的方法,對作業現場的危險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預防和控制,從而實現作業場所的安全無事故的目的。由此可見,“零事故活動”把“理念、方法和實踐”構成三位一體來推進,缺一不可。
實踐表明,解決人的不安全行為,單純依靠命令、指示、規定、教育、強制等手段是非常困難的,其所能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當員工對作業危險的認知度提高,才會產生安全生產意愿,主動地去規范自己的作業行為,自覺參與危險的預防和控制,避免人身傷害事故的發生。所以,“零事故活動”的核心內容就是開展以班組自主活動為形式的“危險預知活動”。
所謂“危險預知活動(Kiken Yochi Trainning,簡稱KYT)”,是針對生產的特點和作業工藝的全過程,以其危險性為對象,以作業班組為基本組織形式而開展的一項群眾性的安全教育和訓練活動,它是一種全員參與的“自我管理”活動,目的是認知和控制作業過程中的危險,預測和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故。該活動適用于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所有作業,包括:相對固定的生產崗位作業、正常的維護檢修作業、特殊作業、班組間的組合(交叉)作業、臨時作業、搶修搶險作業、外來承包作業等。
那么,企業如何開展“危險預知活動”呢?
首先,企業要明確“危險預知活動”推動組織和專門人員來具體負責活動的開展。然后,對車間、班組和員工進行“危險預知活動”的專題培訓,使其掌握相關知識和活動方法。接著,以作業班組為活動單元,在開始一項作業之前,由作業班組長主持和引導,班組全體員工參加,圍繞作業特點、作業內容和作業過程,針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環境的不安全條件,采用“頭腦風暴法”的方法,按四個步驟來開展:
第一步(1R):以現場、實物為中心,讓每個員工輪流分析、討論,找出來自于人的、物的和環境的潛在危險因素,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對這些危險因素加以描述,以強化對危險形態的直觀認識,并想象(預測或預見)可能出現的后果。
第二步(2R):在所發現的全部危險因素中找出若干主要危險因素。
第三步(3R):針對主要危險因素,每個員工制定出具體的、可實施的對策措施。
第四步(4R):統一思想,在所有對策措施中選出若干最優化的重點安全實施項目設定為作業的行動目標。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班組長要將找出的危險因素及其對策措施的信息,整理記錄在“危險預知活動卡(KYT卡)”上,并對全體作業員工進行一次復述,以達成共識、加深印象。待所有員工認同后,由每個員工進行簽字確認,再由班組長帶領全體員工以“手指口述”的方式共同確認班組作業的行動目標,并對現場存在的不安全事項排除后,方可開始相關作業。
“危險預知活動”以及相關作業結束后,班組長須召集全體員工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點評,并將“危險預知活動卡(KYT卡)”編制成冊加以保存,供重復作業時開展“危險預知活動”使用,也可作為班組員工開展安全教育的材料。對行之有效的重要危險因素防范措施和方法,應納入企業相關的安全操作規程,使之標準化、程序化。
通過“危險預知活動”的開展,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一是增強員工對生產作業中存在的危險與事故的認知度和敏感度,提高員工識別、預知、預防和控制危險與事故的能力,促使員工的作業行為規范化、標準化。
二是提高員工參與安全生產的主動性和遵守安全作業規程的自覺性,有效實現“反三違”和“三不傷害”的目標,極大程度上降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引起的安全事故。
三是增強班組、作業員工、管理人員的團結協作精神,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實現作業場所的安全、健康與和諧,促進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有效落實和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上一篇:基層安全要加強五種培訓
下一篇:違章操作原因分析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