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產現場是指從事產品制造、裝配、試驗和提供生產服務的場所,即操作者通過使用工具,作用于生產對象,完成一定生產任務的場所。生產現場也是事故隱患產生的場所。生產現場安全管理就是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對生產現場的人(操作者)、機(機械設備)、物(物料)、法(操作法)、環(環境)等因素進行合理配置,通過控制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與人的不安全行為,保證現場按預定的目標實現安全生產。
現場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中心環節,必須認真做好現場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和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
為了做好現場安全管理工作,人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且總結出了許多管理經驗,如日本的5S管理法及大連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的7SME現場管理法等,這些管理方法注重生產現場的規范性,在新建企業的實際應用中取得的效果比較明顯。作為歷史比較久遠的國有企業,天津長蘆海晶集團公司也一直把現場安全管理工作擺在首位,他們從實際出發,積極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適合自身情況、比較系統的現場安全管理方法,概括為“一崗,二法,三防護,四文明”管理方法,經過多年的實際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㈠、“一崗”
即崗位責任制,包括以下6個方面的內容
1.崗位職責
生產崗位上的原材料、機器設備、防護裝置、工具用品、環保設施、技術操作、安全檢查、衛生整理、設備維護等管理責任一一落實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
2.交接班制
生產進度、設備工具、原材料、安全狀況、衛生清掃、領導交辦事項等都要對口交接,各種記錄、賬卡齊全,記錄完整,準確,清楚。交接班必須正規、嚴肅、認真,做到嘴說到、耳聽到、眼看到,交接雙方確認后簽字。
3.崗位檢查制
建立安全自檢、互檢和專檢制度,嚴格執行班組安全管理標準,崗位自檢由操作人員負責,班組安全控制點由班組長和安全員負責,車間安全控制點由車間安全員和車間領導負責。檢查項目、標準、時間、路線、記錄、簽字都要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對重大事故隱患要詳細記錄及時報告。特別是對安全控制點即危險源,依其危險程度,要分層次按專業進行有效管理。
4.復檢制
即對重要和危險的操作,如配料、稱重、投料、重要閥門啟閉、特種作業的操作要點等,都應由班組安全員進行復驗,確認無誤后方可操作,這樣可以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避免人的失誤。
5.崗位制度系統化
一般包括崗位“安全通則”、“生產區域禁止行為”、“防護用品穿戴與使用規定”、“急救藥品、器材的配備規定”、“安全防護裝置管理”、“環境衛生標準”等內容。
6.原始記錄規范化
原始記錄包括操作技術記錄、交接班記錄、班組安全活動記錄及有關賬卡的登記。原始記錄是生產寫實和事故寫實,所以要求所有原始記錄,都應當用規范的格式和標準化的用語及時、清楚、準確地填寫。
㈡、“二法”
“二法”是指崗位安全操作法(即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和設備使用維護保養法。這兩法是企業管理者要求操作人員正確使用和養護機械設備、規范地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法規。制定“二法”時,要把安全操作和工藝技術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目的在于確保安全生產的正常進行,為此,應當抓好以下2項工作:
1.認真做好“二法”的學習和培訓
每個人都要熟練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規范和設備使用、維護、保養方法,特別是危險作業崗位,要嚴格進行筆試和實際操作考核,合格者發給操作證,方可上崗。經常性地進行崗位操作和安全技術練兵活動,提高操作技能和預防事故的能力。
2.積極開展崗位操作標準化、規范化的研究并大力推廣
開展群眾性的崗位操作標準化、規范化研究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是預防事故的有效方法。有了合理的標準程序和規范化操作,并反復進行訓練和學習,就可以消除習慣性違章現象,消除工藝規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從而進一步為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㈢、“三防護”
“三防護”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的自我防護、設備防護和環境防護
1.自我防護
在工藝設備的本質安全性較差的情況下,強調操作者加強自我防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自我防護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訓,提高操作人員的安全素質,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二是合理配備并按規定使用好防護用品用具,做好自我保護。
2.設備防護
機械設備是生產現場的基本組成部分和完成生產計劃的主要工具,也是引發工傷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引發事故的形態論,大致分為機械能、化學能、電能、熱能和放射能5類。為此,應從這5個方面采取防護措施。
⑴ 機械能傷害防護
引起機械傷害的原因有很多種,為預防機械傷害常采取的措施有:安裝防護欄和安全罩,使操作者和運動危險部件隔離;采用雙手操作按鈕或聯鎖按鈕、撥手裝置、自動送料裝置、急停按鈕;安裝危險預先自動報警裝置或實施遠距離操縱和自動控制等。
⑵ 化學能傷害防護
化學能傷害一般分為急性傷害和慢性傷害,采取的防護措施是:用低危害或無危害原料代替高危害原料;采用防毒防塵、防灼燙裝置或用具;消除和控制易燃易爆物料燃燒爆炸條件;控制危險物質的使用量或存放量;采用遠距離操縱或自動控制等。
⑶ 電能傷害防護措施
觸電傷害分為電擊和電傷,生產現場采用的防觸電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人與電隔離,如設防護罩,有聯鎖裝置的防護欄,主電路外設安全電路微波遙控等;二是控制通過人體的電流在安全值以下,如提高接觸電阻,降低電路電壓,絕緣,遠距離操縱,保護接地(零),保護切斷等;三是采取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結構的電氣設備,如耐壓防爆結構、內壓防爆結構、油浸防爆結構、特殊安全防爆結構等。
⑷ 熱能傷害防護
熱能引發傷害事故有3種,一是直接熱能傷害;二是以可燃物作媒介擴展傷害;三是熱能以高壓過熱蒸汽之形態轉變為機械傷害。可以用隔熱屏障、加強危險品和火源管理、增設防火防爆和消防設施的方法,防止人與熱熔物或熱反應噴出物接觸及熱能擴展傷害。對第三種傷害可以采取增設安全閥或設計自動控制等方法,并且嚴格按照工藝操作規程進行操作,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⑸ 放射能傷害防護
放射源、射線會給人帶來傷害,一般采取以下安全防護措施:替代、屏蔽、隔離、控制接觸時間、通風和個體防護等。
3.環境防護
為保護作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必須做好生產現場的環境防護,一般應當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作業現場中的各種溝、池、孔、槽等,應配置安全蓋、護欄和網,梯臺、坡面、踏板應有防滑措施;生產技術裝備、原料、半成品、成品、廢品等,擺放應井然有序,布置合理,劃出禁行區、物料存放區、人行通道,并設置安全標志;溫度、濕度應適宜;作業現場要有良好的照明;控制作業現場的噪聲及有害氣體、粉塵的濃度等。
另外,對于特種作業崗位和存在危險源的作業崗位以及危險化學品作業崗位,除做好以上防護外,還應當按國家、行業的有關要求做好各項特殊防護,并且按照規定要求制訂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必要的救援器材和應急藥品,并定期進行演練。
㈣、“四文明”
“四文明”即文明生產、文明施工、文明作業、文明禮貌,強調“以人為本”。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體現在企業的生產現場,“四文明”應當成為企業現場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安全文化的源泉。
總而言之,企業的生產現場是一個輸入大量能量的諸多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系統,一旦發生能量失控和人、機、物、法、環五因素失調,就可能造成人身傷亡和設備損壞事故,所以,生產現場是企業各項管理的匯交點和落腳點,是企業工傷事故的起源點,是集中表現企業安全工作水平的舞臺。各企業都應當積極探索適合本企業的、行之有效的現場安全管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保障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正常進行。
上一篇:領導帶班作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