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損程度的檢查和試驗
(一)火災現場調查
1、火災發生的時間、地點及起火熄滅的總的燃燒時間。
2、室內著火物和可燃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情況。
3、火災蔓延的途徑。
4、燃燒條件:如風力、風向、氣溫、滅火過程、消防給水等。
(二)收集建筑物原始設計資料
1、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圖;建筑物構造,防火分區等。
2、建筑物的結構形式、構件結構尺寸、材料強度等;裝修的種類、厚度、性能等。
(三)受害部位的外觀檢查和試驗
1、根據火災現場室內裝修、油漆、家具、電氣線路以及各物品的變形、燒損及熔融情況、砼表面顏色及外觀特征,可以判斷火場的溫度。
例如:片狀玻璃:
軟化或粘著-------700~750℃
變圓-------800℃流動-------850℃
砼顏色變化:
2、觀察構件的受損傷情況,注意發現節點、支座、跨中及構件接合部位的損傷和倒塌破壞。記錄砼受壓區有無壓碎情況,保護層剝落的位置、形狀,發現構件在火災中的燒熔融部位,構件上有無燒穿的孔洞,接頭預埋件是否發生位移,觀察鋼筋有無燒斷的情況,砼在火災中發生爆裂的位置、大小、深度等。
3、用工具測量結構的變形、裂縫,取得較準確的數據。
(1)測量裂縫的分布位置、寬度、深度和長度。特別注意有無貫穿性裂縫和沿鋼筋的縱向裂縫。若裂縫寬度大于5mm,是鋼砼破壞的標志。
(2)構件變形不僅測撓度,還要注意構件有無平面外彎曲。
4、構件試驗:在受損輕重交界部位取樣,確定其剩余承載力。
二、受損程度的鑒定
根據結構受熱溫度、變形狀況、裂縫分布及開展等,將結構受損程度分為四個等級:
(一)一級——輕度損傷
砼表面溫度<400℃,受力主筋溫度<100℃,構件表面顏色無明顯變化,鋼筋保護層完好,無露筋現象,沒有空鼓。構件僅裝修、粉刷有輕微損壞,其它狀態與未受火結構無明顯差別。
(二)二級——中度損傷
砼表面溫度400~500℃;受力主筋溫度<300℃;砼顏色由灰色變為粉紅色;有空鼓現象,使中等力用錘敲擊時,鋼筋保護層可打落下,構件表面有局部爆裂,爆裂深度不超過20mm;構件露筋面積不大于25%;砼表面有裂縫,縱向裂縫少,鋼筋和砼之間粘結力損傷較輕;構件的殘余撓度不超過規范規定的數值。
(三)三級——嚴重損傷
砼表面受熱溫度約600~700℃;受力主筋溫度約300~400℃;砼表面顏色呈淺黃色;構件空鼓現象較嚴重,用鍾敲擊聲音發悶,鋼筋保護層剝落;砼爆裂嚴重,深度可達30mm,露筋面積小于40%;砼裂縫多,縱向、橫向裂縫均有,鋼筋與砼之間粘結力局部破壞嚴重;構件變形較大,受彎構件的撓度超過規范數值1~3倍;受壓構件約有30%的受壓鋼筋鼓出;砼有局部燒壞。
(四)四級——危險結構
砼表面溫度約700℃以上;受力主筋溫度可達400~500℃;構件受到實質性破壞,有明顯受火燒融的痕跡,鋼筋保護層嚴重剝落;表面砼爆裂深度在30mm以上;露筋嚴重,面積大于40%;構件縱向、橫向裂縫多而密,鋼筋與砼之間粘結力嚴重破壞,鋼筋有燒損和燒斷現象,主筋有扭曲,受彎構件受拉區裂縫寬度可達1~5mm;受壓區有明顯破壞特征,支座處斜裂縫增多;構件撓度可達到破壞標準,且有平面外彎曲;構件沿垂直、水平方向被分割成若干層;受壓構件失去穩定,局部破壞,50%以上的受壓鋼筋鼓出;柱牛腿燒損嚴重。
三、火災損傷鋼砼結構加固和修復
總的原則:將損傷的混凝土鏟除掉,修補孔洞和缺損,必要時增設附加鋼筋或其它方法保證結構有足夠的承載力,同時按照需要給構件以足夠的截面尺寸。加固前應盡量使構件卸荷,使加固獲得更好的效果。
(一)按結構受損等級進行修復
1、一級——輕度損傷:清理污物,重新粉刷。
2、二級——中度損傷:填補砼,灌縫,作外包。
3、三級——嚴重損傷:按等強加固,用鋼砼外包層或粘貼鋼板等方法加固。
4、四級——危險結構:拆除,更換新構件。
(二)構件的具體加固方法
1、柱的加固
(1)增大截面法
(2)角鋼加固法
(3)粘貼鋼板法
2、梁的加固
(1)側面加厚法
(2)底面粘貼鋼板法
3、板的加固
上一篇:危險化學品運輸、裝卸安全管理制度
下一篇:中小型服裝企業消防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