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人們常有這樣或那樣的“難做”之感,或說“不順”。原因多種多樣,而制度問題是根本。制度派生出體制、機制,制度不健全,一切都不順,人們在不健全的制度下工作,自然會“難做”,自然會受到不同方面的牽制和羈絆。若真正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從長遠觀點看,抓制度建設是根本。
制度意味著規則。規則意識是公共生活的產物,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一切行為守規則,上下左右才順暢。好比紅綠燈,紅燈止,綠燈行,四面八方才都順利。
制度意味著秩序。中國人的“自由”感很強,而這種自由恰恰是不喜約束(這與小農經濟有關)。于是自由與秩序發生了矛盾。沒有約束既無秩序,也無自由。家庭生活如此,社會生活如此,國家生活(政府行為)亦如此。秩序就是按一定程序辦事。制度在制定規則的同時,還要設計好程序。
制度意味著職責。誰有什么權力、有多大權力,誰說了算?不是權力本身說了算,而是制度說了算。你該干什么,應負什么責任,在多大范圍負責任,應是一件很清楚的事。職責不清、交叉重疊,說明制度設計有問題。
制度意味著利益沖突的平衡。制度的完善是相對的,沒有哪件事物是十全十美的,尤其是人做的事。一個制度再好,也會存在缺陷。缺陷會引發沖突,沖突表面是權力的對抗,權力對抗的實質則是利益的糾纏。好的制度不會消除沖突,其價值在于平衡沖突,讓沖突保持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內,限定在一定程序內,不致毀了制度本身。這就是一種和諧。
當然,制度的背后是人。它是人建立的,也要人去執行和維護。但我們更看重制度對人的制約因素,看重它為人搭建的行為舞臺及為人制定的“游戲規則”。發達國家在某些方面的“順”,無疑是制度完善所致,這是人家上百年形成的經驗。
中國在經歷了20年的社會轉型期后,已進入新制度建立期。各行各業都在探索新制度的依據及框架。依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各項新制度都將參照市場經濟的大原則。有了合理的制度,機制的建立便有了基礎,工作便有了順的保證。權力結構合理,運行程序清晰,工作有依有靠,一切按規則行事,出了問題,照章處理,無分張三李西,好的應得到報償,差的應付出代價。凡事清楚,豈不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