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稱 |
粉塵危害程度評估與治理方案最優化技術研究 | ||||
申報單位 |
名 稱 |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
| ||
通訊地址 |
朝陽區惠新西街17號 |
郵政編碼 |
100029 |
| |
聯系人 |
耿鳳 |
電話(區號) |
010-64934237 |
| |
電子信箱 |
gengf@chinasafety.ac.cn |
傳真(區號) |
010-64892437 |
| |
成果完成單位 |
1.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2. 東北大學 3.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 4.首都經貿大學 |
| |||
成果類別 |
Ö新技術 新工藝 新方法 新設計 新產品 新材料 新品種 其 他 |
| |||
成果水平 |
國際領先 Ö國際先進 國內領先 國內先進 |
| |||
成果來源 |
Ö國家計劃 省部計劃 其 他 |
| |||
成果評價方式 |
Ö鑒 定 Ö驗 收 專 利 其 他 |
| |||
成果簡介 |
(主要包括:立項背景、成果特點,創新性,成果水平,應用效果及推廣前景等,2000字) 一、立項背景 塵肺病是危害廣大工人身體健康最為嚴重的職業病之一。從1998年的資料看,我國塵肺位于各職業病之首,新發病人數占全國職業病發病總人數的49.1%,到1998年底,全國累積塵肺病患者已經達到54萬人,累積死亡12.7萬人,尚存活塵肺患者41.5萬人。近年來塵肺發病仍未見有明顯下降,每年仍有新發病例8000人左右。我國塵肺病發生有自己的特點。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煤炭和冶金行業,約占59%;從地域看,主要分布在四川、遼寧、湖南、山西、黑龍江和河南等省份,約占全國的40%。從患者接塵年代上看,90%以上是1995年以前開始接塵,存在發病高峰現象。如何通過確定其潛在的發病群體來控制發病高峰,是預測塵肺發病趨勢的關鍵,也是制定我國塵肺宏觀策略的關鍵。 “七五”、“八五”期間塵肺研究項目主要集中在矽肺病治病機理和藥物治療方面,因塵肺病是不可逆的病變,所以通過治療達到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改善作業環境、控制職業危害的管理和技術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科研與產業系統,使塵肺病等職業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本研究作為“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典型作業環境粉塵危害治理及防護技術研究”的專題之一,編號96-918-03-01。針對我國塵肺現狀、國內外塵肺預防和控制的經驗,采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充分利用國內外塵肺預防研究成果,發揮安全、衛生、化學、工程和計算機等專業的集中優勢,進行跨專業、跨行業的合作攻關,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從粉塵采樣、檢測、危害評價到綜合優化防治的塵肺預防體系,從而達到降低塵肺發病率的目的。 二、成果特點 本專題通過應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調查了煤炭、冶金、化工、有色等行業22個廠礦71175名接塵工人健康狀況和接塵史,應用神經網絡方法建立了塵肺危險環模型。以塵肺危險環為核心,以作業環境粉塵污染水平、粉塵毒性強度和工人累積接觸時間為主要基礎,采用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塵肺危險性消長的影響因素、特點和規律,建立了粉塵防治領域粉塵檢測技術系統、粉塵毒性體外評價系統、粉塵危害識別評價與控制決策支持系統、粉塵危害與防塵技術措施優化決策動態仿真系統四個技術支持系統,構筑了我國粉塵危害防治體系,全面系統地進行了粉塵從采樣、檢測、危險度評價到粉塵控制一系列的研究。面向基層開發了相應的計算機管理系統,使研究成果產品化、簡單化,易于操作,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為我國粉塵檢測、評價和塵肺預防的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重要手段。 應用分子毒理學、超微病理學等方法測試了43種典型粉塵的靶細胞和靶器官毒性,建立了粉塵毒性快速評價系統,提出了快速評價系統的技術要求和快速評價粉塵職業危害程度的方法,解決了以前難以解決的新建廠礦和未知毒性粉塵防治水平的選擇等實際問題。 通過調研國內外粉塵檢測技術,結合現場考察和實驗室驗證,國內首次提出了符合國情的個體和固定點相結合的粉塵檢測技術系統,為我國粉塵監測提供了科學依據。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建立了粉塵危害預防最優化決策系統,為企業提供了切實可行、低投高效的預防對策,從而達到預防塵肺的目的。 通過對高危塵肺進行系統、全面地研究,總結了我國塵肺發病規律,預測我國在15-20年期間可初步實現消除塵肺的目標。 三、創新點及成果水平 (1)首次提出病并建立了塵肺危險環理論模型 塵肺危險環理論是宏觀的發病危險性與微觀的粉塵毒性、接塵時間相聯系的橋梁。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是塵肺危險環理論具體化的工具,隨著粉塵毒性、濃度、接塵時間的研究深入,不斷自我完善和修正,逐步建立起理想的關系模型。 (2)粉塵毒性體外快速評價系統 提出了粉塵毒性強度快速評價系統框架,建立了綜合評價指標—粉塵相對毒性指數,能夠進行多個作業場所的粉塵危害程度分級。 (3)建立了粉塵危害識別評價與控制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粉塵危害與防塵技術措施優化決策動態仿真。 (4)提出了高危塵肺辨識方法和塵肺高危人群預測塵肺發病危險性的方法。 成果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四、應用效果及推廣前景 目前本專題取得的成果已經為國家制定塵肺防治方面的政策、行政部門加強管理和企業選擇最有效、最經濟的防塵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指導和實施手段:1、2000年4月國際勞工組織和我國政府就進一步加強塵肺防治工作國家管理和規劃能力展開深入討論,初步制定了塵肺防治的國家行動計劃。本項目研究的高危人群辯識方法和宏觀預測等成果為這次行動中、長期計劃提供了決策支持。2、衛生部在全國范圍推行接塵工人健康監護管理系統,有利于企業自己調整塵肺預防重點,調動企業自身積極性,從整體上提高了接塵工人的保護水平。3、目前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正將有關健康監護和危險度評價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工傷保險的職業危害風險性評價差別費率、浮動費率確定和職業人群健康監護等關鍵內容中,本專題研究成果在完善我國工傷保險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成果還可為國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國目前每年仍有8000-10000名塵肺新發病例,每人每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5萬(包括工資、醫藥費和缺勤引起的生產損失),因塵肺導致工齡損失達15年,這樣每年因塵肺病國家損失60-75億元人民幣。另外,在我國20余萬接塵企業中推行四個技術支持系統軟件,本身將帶來勞保管理產業新的技術革命,產生的經濟效益將高達億元。 |
|
上一篇:礦井提升安全監護技術及相關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