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科學發展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國際、國家社會發展為背景,綜合各個領域提出的安全觀,將安全觀歸納為:宿命安全觀、知命安全觀、系統安全觀和大安全觀4種基本模式;提出以安全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認定為主體的安全價值觀是安全觀確立的基礎,而構成安全觀的人生價值觀及人命價值觀等是人生觀乃至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人實現人生價值觀的保障。筆者試圖以安全科學的基本理論統一人們對安全觀的認識,旨在進一步充實完善安全學的學術內容。
【關鍵詞】安全觀; 價值; 價值觀; 人生觀; 大安全觀
0 前言
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系統地分析和把握與經濟全球化、國家多邊化、國際恐怖主義相關的國際、國內安全問題;科學地研究包括與自然災害,大范圍突發傳染病(如“SARS")等突發事件相關的公共安全問題;正確理智地對待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保護相矛盾的環境安全問題;進一步深人地研究科技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如何解決以人為本的生產安全與工程安全問題等,上述各種問題的解決,首先是如何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安全觀,也是從認識上首先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安全觀,即對安全的作用、地位、價值等總的看法。不同時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的安全觀是不同的。同時,不同的人群,由于其所從事的職業,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其安全觀也是不一樣的。從安全科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安全觀是一直伴隨著人們的世界觀的發展而發展,世界觀的改變而改變,可以說,安全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安全問題是一個涉及內容非常廣泛的大課題,所以安全觀也是一個覆蓋眾多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大概念。為了能更好地、全面地統一對安全觀的認識,筆者試圖通過分析各個領域提出的安全觀,找出安全觀發展的歷史規律和安全觀的共性問題。正像人們可以用安全科學的基本理論統一人們對生活領域,生產領域乃至生存領域的安全問題的認識一樣,用科學的安全理論統一人們對安全觀概念的認識應當是可行的。
1 安全觀的演變
目前,關于什么是符合時代特點的新安全觀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伊拉克戰爭、美國"9·11”事件、" SARS"、炭疽桿菌、禽流感、基因工程與生化武器、核材料的安全使用與儲存、巨型水壩、主要水源的防毒防污染、有關國計民生的物資(例如糧食、石油等)的儲備和供應、亞洲金融危機式的金融風險、吸毒販毒以及艾滋病的傳播、世界人口增長問題等都成為關注安全、研討安全觀的時代背景。人們對所謂的安全觀可謂多彩紛云,例如:國際社會、國家安全的新安全觀;新安全觀與和諧世界理念— 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新資源安全觀;信息時代的新威脅觀與安全觀;安全生產觀;經濟安全觀;安全工程觀— 工程安全和社會和諧;文化安全觀;糧食安全觀;人口安全觀;新能源安全觀;藥品安全觀;甚至還有以以色列為代表的絕對安全觀以及美國的歇斯底里安全觀等偏執安全觀。
1.1 早期的安全宿命觀[1]
安全宿命觀的產生由來已久,所謂安全宿命觀簡單地說就是“聽天由命”。該安全觀的產生在遠古時期是很自然的,因為那時生產力低下,科技水平尚處在初始階段,人們面對天災人禍無能為力,表現出人們的一種無奈、無知和軟弱,因而只能聽天由命。
從歷史過程來看,相對于大自然,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無論到何時,人要順應自然,才能是安全的。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然強調“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平安意境”。可以認為,安全宿命觀的產生與時代特點有關,但安全宿命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安全宿命觀并不只具有消極的一面,它的積極意義就在于它追求的是天人的和諧統一,強調的是人要適應自然,要按照自然的規律改造自然。當然“宿命論”所強調的命運的決定支配作用或服從命運的主張并不能代表宿命“安全觀”的主流,因為人們早就發現所謂命好的人也并非是事事都安全的人。
1.2 安全經驗論與安全知命論
安全知命觀,其中的“命”說的是天命。反映了人們開始依據經驗,把握安全的特點和規律的認識。人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總結積累事故的經驗教訓,從而得出與某事相關聯的“命運”的好壞和安全活動的局部預知。
在我國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或秦漢時期,就出現了樸素的辯證的儒家作品《周易》。《周易》通過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化其
中矣”等富有樸素的辯證論的安全活動預知觀點。
到了歐洲工業革命時代,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又總結了農業、工業、工程技術和管理的相關安全經驗,掌握了保護自身安全的技術,防護方法和措施,人們也就成了安全生產活動的有知者。
與安全宿命觀一樣,安全知命觀既具有時代特點,同時也不是一成不變。因為經驗在不斷總結,不斷升華。經驗始終是指導安全工作的寶貴財富,人們常說的吸取事故教訓以指導安全工作就是安全知命觀的具體體現。
1.3 系統論與安全系統觀
系統論的理論與系統方法的提出和應用,大大推動了安全系統論的發展[5],實踐證明,系統論是處理復雜系統工程問題的好方法。
一方面因為任何事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演,另一方面,某些從未發生過的事故也可能發生,所以憑經驗預知事故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
正當人們面對極端復雜因素的安全問題而一籌莫展的時候,系統論的提出及其在高端武器系統中的成功應用,給安全工作者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解決了安全工作者憑經驗不能完全解決的事故預測問題,并從而樹立了事故是可以預知的— 科學的事故預測觀。
系統安全觀對安全的認識的要點,首先是認為事故的發生和發展是有規律的,是有先兆的,因而用科學的方法是可以預知的。該認識和觀點,它已經擺脫了宿命觀和知命觀以命(天命)為主導的對天災人禍因果關系的原始認識。
系統安全觀是科學的,它對事故的預測是按照事故的特點和規律提出預測模型和解析結果。因為事故的發生具有隨機性,所以目前事故預測給出的大多是事故發生的概率大小。
1.4 大安全觀
所謂大安全觀是指針對人類生活、生產、生存的各個領域,關注安全的綜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合作性等特點,對安全的內涵、目標和解決安全問題的手段所得出的對安全問題總的認識。
目前,有關大安全觀的提法可以歸納為如下4個方面:
首先提出大安全觀這一概念的是把人文、科技、環境,或是把人類生活、生產、生存領域的安全問題歸納起來而提出的大安全觀。
第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家多邊化、國際組織多樣化而使國家國際安全注人了新的內涵而提出的大安全觀[1]。
第三是提出了不僅只關注21世紀議程中的環保主題及自然災害問題,而應充分關注安全、減災為一體的大安全觀,即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集安全、減災、環保為一體的安全觀[2-3]。
第四是提出了“公共安全”大安全觀[4]。因為“公共安全問題”涉及到社會一切領域,是社會公眾及各行各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傳統的技術性安全問題社會化傾向日趨明顯,越來越多地演化為社會問題,使得現代安全問題紛繁復雜。小到社會中的犯罪問題,大到民族性沖突、宗教沖突、文化性沖突、地區性沖突,甚至國家沖突,而沖突手段也由理性向非理性轉變,如“9·11”及其以后的暴力沖突,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升級、毒品泛濫、" SARS”及禽流感傳播這些都已經打破了傳統國家觀念,使安全問題的平臺提升到國際層面。
從以上幾種大安全觀的提出可以認為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安全科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因為大安全觀的提出不只是內涵的擴充或范圍的外延,更重要的是安全科學平臺的提升和對安全問題達成的最廣泛的共識和認定[4]。
2 安全價值觀
安全價值觀是人們對安全是否有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認識和評定。一切事物本身的價值的有無及大小,決定了它的存在地位和必要性。顯然,安全價值觀是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安全觀確定的基礎。所以,筆者在討論安全觀的時候,有必要對安全價值作一下簡要的討論。
安全是有價值的。其主要體現在安全的社會價值和安全的經濟價值。雖然,安全價值不能直接套用價值工程中價值的定義和算法,因為安全的某些價值(如社會價值)不能只用錢來量化,但是這并不能否定安全價值的客觀存在。
2.1 安全的社會價值
安全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安全的社會效應。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條件,一個優美、安全的生活環境,一種安全可靠的工作,一次安全愉快的旅行,一個和平、和諧、安定的世界……總之,在一個安全的社會中,人們的心情、感覺是不一樣的,人們就能夠真正做到健康、舒適、長壽、事業有成,安全的社會效應是無法用金錢來度量的。
安全的社會價值歸納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1) 安全的戰略意義,大多數的安全工作或工作方針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不是一時一地的臨時措施。同時多數安全方針、政策都具有長效機制,不安全狀態的改變需要一定周期,安全局面的形成又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從國家、政治方面考慮,安全具有戰略意義,安全方針政策舉措關系國家大局。
2) 安全是發展市場經濟的保障,安全生產、安全性合格的產品才能保障企業的生存、發展、壯大,保障產品有市場和競爭力。現在市場上的許多產品,食品、藥品、家電、汽車等生活用品,工農業生產用的設備、化工材料、武器、能源等都存在安全性的要求,沒有安全保障的產品就不會有市場,所以安全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社會效應是很明顯的。
3) 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基本要素,或者說和諧社會的基本標志之一是安全。強調安全仍然是大安全概念,只有人人都感到生存、生活、生產安全,個人的安全有保障,他人的安全有保障,社會才能安定和諧。一個安全和諧的氛圍下的社會必定是一個昌盛繁榮進步的社會。
4) 安全既是人類有生以來的本性需求,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素質之一。安全本性是指人對安全的要求,它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一個安全的社會、安全的單位、安全的工作崗位必然會培育安心敬業奉獻的人才。同時,所說的安全既是針對個人的,又是針對群體的。個人做事既要考慮自己的安全,也要考慮不能危及他人的安全,屬于安全論理,道德標準問題,所以對個體來講,把他人的安危放在更重的位置是其高素質的表現。
2.2 安全的經濟價值
由于安全系統具有灰色系統的特點,所以安全經濟價值也具有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滯后性和反直觀性。所謂,既有確定性又具有不確定性,是說有確定性的安全投人,必有一定的安全價值的回報,不確定性是說安全投人的效益具有不可預知、滯后性、遠期性或難以量化計算;反直觀性是說安全投人所生產的間接經濟效果,是不確定性的延伸。
據聯合國有關資料統計顯示,世界各國平均每年的事故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2.5%,而預防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的投人約占3.5%,合計為GNP的6%。如果沒有預防事故與應急救援措施的投人,事故發生率及事故損失將會增高許多,到底損失多大,目前尚無可信的統計數據。
從理論上講,安全價值可以參照一般價值工程的計算方法來表述:
安全價值(Vs)=安全功能(Fs)/安全投人(Cs)
上式表明 :安全價值工程是一種運用價值工程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對某技術管理措施進行安全功能分析,力圖用最低安全壽命周期投資。實現必要的安全功能,從而提高安全技術經濟,即安全價值的方法。
安全價值工程,是以安全功能的優化分析為重點,同時要盡量降低安全壽命周期投資,以充分、可靠地實現必要的安全功能為目標[8]。
隨著我國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的發展,安全產業的興起也是安全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專門從事安全技術、安全經濟研究的院所,以及專門從事安全產品生產的企業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必將促進安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保安公司、保安隊伍的增加也也是安全的投入,自然也是安全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
3 世界觀、人生觀與安全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根本觀點。世界觀也好,人生觀也好,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導,這是經典的世界觀、人生觀概念。
當前,考 慮“人生觀”與現實生活之間內在的聯系,對人生目的、人生價值、人生態度的思考使人生觀的概念注人了新的內涵。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們把對人生觀的思考更現實地表述為“生涯”或“生計”,或進一步引申為個人一生的道路與發展路徑的思考。這其中價值觀的澄清和確認,以及尋求社會需求與個人需要的最佳結合點或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人生的目的依個人的不同而不同,但所有人的最低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生存。而且理想的或追求的生存狀況就是人身心的安全、舒適、健康。人不管經歷怎樣的人生道路或發展路徑,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安全。如果沒有了生命,其任何的理想、目標都是一句空話。因此,從生命的角度講,安全觀是人生觀的最基本的目標。
3.1 安全是人生價值觀的保障
安全是實現人生價值觀的保障。人生價值可分為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
人生的社會價值,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對他人、集體、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所以人生的社會價值的實質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9]。
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人一生通過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對自己的生命、生活的積極作用。
任何個人應該既有人生的社會價值,又有人生的自我價值,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人生自我價值的人其價值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生價值也是一個“關系”范疇,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不是指對他自身來說有什么意義,而主要是指他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有多大,孤立的個人是無所謂價值的。
安全作為個體生存的首要問題,也是作為社會安全、團結、穩定的中心問題。否則不管是什么個體,還是作為社會都將會人心惶惶,動蕩不安。所以安全是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取向,也是實現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保障。上升到觀念,即安全觀是實現人生價值觀的保障。
3.2 生命價值是安全觀的核心
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肉體與精神的有機統一體,所以生命(人命)也應該包括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兩個方面的含義。
人的生命價值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命存在的價值,是指人的生命存在本身是有價值,人的生命存在價值也是最基本的人格價值;
第二,生命延續的價值。從社會角度講是人類的繁衍發展,從個人角度看是壽命的延長對于個人創造和發展的意義。
第三,超越生命的價值即是犧牲的價值,因為犧牲不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否定,而是生命價值的升華、確證和增值。
長期以來,人們把自身的生命看成是一種天命,看成是大自然的一種必然,其實不然,生命價值的大小在于人自身,生命價值問題的研究對于人們清楚地認識自己,完全發揮生命的價值有重要的意義。
人的生命價值包括:人的身體、能力的儲備、生命的延續[10],體力、智力的再生和發展等生命的自我價值。但這不是生命價值的全部內涵,人的生命價值更在于人是理性的,是具有創造能力的,即人的生命具有潛在的創造性勞動能力,這種勞動能力的發揮是人的生命的主要的社會價值。
綜上所述,生命的價值是人們對人的一生為自己和社會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一種肯定;而安全最主要內涵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順利的延續,從而實現人的生命價值。
所以說,安全即命。因此,安全是圍繞著生命價值而運動的,即生命價值是安全的核心,上升到觀念范疇,也可以說,生命價值觀是安全觀的核心。
人生觀、安全觀、安全價值觀的相互關聯歸納如下圖所示。
4 結論
1) 安全觀理論是指導確定安全觀的理論基礎,又是安全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依據科學發展觀,可以把各個歷史時期、各個領域安全觀歸納為宿命安全觀、知命安全觀、系統安全觀和大安全觀,這些安全觀具有延續性和動態性特點。
3)安全的社會價值觀和經濟價值觀是安全觀建立的基礎,是認識安全觀的客觀的依據。
4)大安全觀是當今安全觀發展的最高層面。大安全觀的確立,標志著安全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5)安全觀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保障,生命價值是安全觀的核心。
參考文獻
[1]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與科學安全生產觀[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 16(3);71~82
[2]徐德蜀,金磊.Q.E.&OSH管理體系的交融與整合—淺談跨世紀的安全科技文化大安全觀[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10(1) :32~38
[3]金磊,徐德蜀,羅云.跨世紀的中國安全科學學科建設及新拓展[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8,8(4):1~8
[4]李占軍,王學健.安全問題挑戰公共安全學—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長王彥吉教授〔N].科學時報,2006-06-01 (A3)
[5]吳宗之.中國安全科學技術發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 10(1):1~6
[6]張景林.安全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1,11(5):6~10
[7]張景林.構思‘安全學”[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 14(10):7~12
[8]左治興,孫學森.安全價值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6,122 (6):305~307
[9]何懷遠,周碧晴,崔秋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10]蔣桂芳.論價值、人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4):30~32
上一篇:奧運安全法制建設
下一篇:安全科學之科學地位與學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