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總體架構探討

2009-11-02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前言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事故、災害、突發重大事件多發和危害增大成為一種客觀趨勢。2002年我國發生各類事故107.5萬起,死亡13.93萬人,大部分發生在城鎮[1]。一些事故在國際上都造成了較大影響,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吉化公司發生毒氣泄漏,造成70人受傷,數萬人疏散以及松花江的污染。

  如何應對這些天災人禍,能否盡可能的預防這些災害的發生?能否最大限度的減少這些災難發生可能造成的損失?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災害發生的情況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和最科學的評估?能否做出最迅速最及時的應急反應決策?能否將有限的可以用于救災的人力物力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能否盡快的開展恢復重建工作?這些都需要一個計算機系統——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為應急管理者解決這些問題。

  應急管理信息系統是整個應急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基礎。應急管理信息系統應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信息管理技術和輔助決策支持技術,使應急管理部門能夠運用現代化手段,掌握重大危險源信息變化情況,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其代表政府綜合管理安全工作的職能。同時,系統使應急指揮決策化、科學化、智能化。應急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以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為目標,是電子政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系統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建成信息化、數字化的“應急管理”平臺,使應急管理和救援指揮工作準確、快捷和高效。

  總之,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①可以有效集成各個方面的應急資源信息,在應急時可以迅速找到相關的各種應急資源,并進行定位。

  ②可以實現對各種重大危險源的管理,在應急時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可以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指揮能力。

  ④可以提高規劃能力。

  ⑤計算相應的事故所造成的事故后果,在事故應急時,可以提高應急響應的準確性。

  ⑥在事故后果模擬的基礎上,系統可以提供相應的應急指揮調度輔助決策供應急指揮者參考,提供及時的決策支持。

  ⑦為應急恢復提供規劃和管理工具。

  發達國家在公共安全科技的各個方面及層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公共安全科技達到較高水平,為預防和減少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災害和突發事件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國際上一般由國務院層級的危機管理委員會牽頭,整合中央政府各個危機管理職能部門的信息系統為統一的國家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突破“數據孤島”的弊病。系統在國家層級上統一指揮和協調具有危機管理職能的部門執行任務和開展日常管理。

  “9.11”事件以來,美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建立“國家應急反應系統”給予高度重視,尤其重視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危機應對能力。在國土安全部專設一位主管科技的副部長,負責從預防、準備、響應到恢復等應急全過程的技術開發。美國很多城市都建設了公共安全地理信息系統,美國應急聯邦管理局(FEMA)制定了“E-FEMA”戰略,利用信息技術在電子政務框架下構建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以此提高政府部門的應急能力和效率[2]。FEMA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術基礎架構1.0版,于2001年修訂為2.0版本,并著手開發國家應急管理信息系統(NEMIS:NationalEmergenc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美國建立了多種基于GIS的應急信息管理系統,如RIMS、FEMIS、HAZUS、WebEOC、Blue292、CRISIS™、EM2000、EOCSystem、E-Team、IncidentMasterandInfoBook、LEADERS、OpsCenter、RAMSAFE、RESPONSE等。

  德國研究和技術部組織開發了基于檢測的有毒物質泄漏評估系統(SMART)供消防隊現場使用。該系統包括指揮車輛、個人計算機、相關軟件、輸入和輸出設備、氣象天線和帶有吸收管的三個使用非常簡單的測量設備。日本政府為了把各種行政機構的防災信息系統有機地整合,制定了行政內部信息共享的綜合性推進戰略,在2003年的中央防災會議上確定了“防災信息系統完善的基本方針”,作為今后完善防災信息體制的基礎[5]。英國開發了應急管理信息系統RISKAT系統。

  國內很多專家對應急信息系統的組成和架構進行了分析,對于應急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臺灣政府也將開發應急管理信息系統作為以后應急救援的主要內容之一。南寧市是我國首先開始應急救援信息資源整合的試點城市之一,在“十五”期間,與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合作,開發了應急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得到了較好的反應,但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2、應急信息來源及組成

  信息是應急救援指揮的血液,是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內容。在建立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前,需要分析應急信息的來源,建立標準化的數據倉庫。應急信息主要來自于應急管理部門、安委會成員單位(其他委辦局)、企業和公眾以及其它信息來源(如圖1所示)

  通過建立統一的技術規范、數據標準、數據交換格式,制定相應的制度和管理辦法,在應急管理部門形成一個整合的、標準化的數據倉庫。這樣有助于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促進社會、企業、政府間的信息共享,解決“信息荒島”和“信息孤島”。在應急時,有助于調度各個方面的應急資源,高效進行指揮。

  系統的信息所涉及的數據庫是由三個數據庫(基礎信息數據庫、地理數據庫以及知識庫)組成。

  3、應急管理系統功能組成

  從技術的角度,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就是為應急管理者收集、處理和傳遞信息、并根據信息提供輔助決策的系統。因此,理想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能夠識別各類用戶的信息需求,在海量信息中進行搜索,為零散的信息附加價值,并進行組合,提供有價值的整體信息和決策依據,從而有效地開展應急管理。

  綜合應急管理是一項概念,災變相關活動的管理是在四個分立但相關的階段(如圖2所示)。這四個階段是根據災害發生前后的關系和要達成的功能,使用不同的技術、管理方式。每個階段所實行的行動常常會與前階段的行動形成重迭。例如在災害發生的初期響應活動可能會延伸到緊急應變的活動;同樣地,恢復階段的一些活動常會引發未來一些減災的作為,來預防或減少未來災害發生。

  因此,應急管理系統應服務于應急管理的全過程,包括: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等階段。

  (1)預防工作主要是利用危險分析方法對危險進行分析分析和評估。預防工作需要當地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緊密協作、協調、聯系。

  (2)準備工作提供技術協助、培訓、準備和訓練支持,這些工作增強了政府部門的應急能力,有助于緩解災難,對災后全體需求做出響應,從而進行有效的恢復工作。

  (3)響應工作確保快速進行應急救援,減少損失以及提供援助,如提供安全的飲用水,食物和避難所等。

  (4)恢復工作協助適應性設施的大范圍修復工作,如城市五大生命線系統,這樣的工作支持了經濟的恢復和群體的穩定。

  綜合分析應急管理各個階段的任務,整個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架構。

  4、系統體系結構設計

  客觀地分析C/S、B/S模式的優劣,結合應急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特點,系統應采用B/S與C/S相結合的混合結構,如圖5所示。這是因為一方面應急管理需要處理、更新與維護大量的多源數據,這些工作數據量大,適合采用C/S體系結構。另一方面,系統還必須能供各個政府部門、企業使用,進行業務工作數據交換,這需要B/S結構的體系結構才能高效完成。通過這樣的處理,即可充分發揮兩種模式的優越性,又可以避免B/S結構在安全性、保密性和響應速度等方面的缺點以及C/S結構在異地查詢瀏覽不夠靈活等方面的缺點。

  5、結束語

  隨著政府對于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視,建立應急管理信息系統是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了應急信息的來源,建立了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架構,并全面闡述了應急信息系統的各個功能組成,同時對應急信息系統的體系構成進行了分析。本文有助于指導各級政府建立應急管理系統,為應急體系的建設打下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诏安县| 崇信县| 得荣县| 广灵县| 交口县| 肇庆市| 微博| 军事| 台中县| 长兴县| 灯塔市| 清镇市| 县级市| 营山县| 莲花县| 巴彦县| 达尔| 鲁山县| 梧州市| 河北省| 龙州县| 栾城县| 汶上县| 彰武县| 乌拉特中旗| 霞浦县| 新乐市| 襄城县| 万安县| 环江| 涿鹿县| 行唐县| 景洪市| 凯里市| 犍为县| 法库县| 阜平县| 根河市| 山阴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