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生產的目的、意義
1.安全生產含義
安全生產是指在勞動過程中,要努力改善勞動條件,克服不安全因素,防止傷亡事故的發生,使勞動生產在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健康和國家財產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2.安全生產的目的
總的來說,安全生產的目的就是保護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安全和健康,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積極開展控制工傷的活動,減少或消滅工傷事故,保障勞動者安全地進行生產建設。
積極開展控制職業中毒和職業病的活動,防止職業中毒和職業病的發生,保障勞動者的身體健康。
搞好勞逸結合,保障勞動者有適當的休息時間,經常保持充沛的精力,更好地進行經濟建設。
針對婦女和未成年工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特殊保護,使其在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安全生產的作用和意義
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對于鞏固社會的安定,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穩定政治環境具有現實的意義;對于保護勞動生產力,均衡發展各部門、各行業的經濟勞動力資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增加社會財富、減少經濟損失具有實在的經濟意義;對于生產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質量,有直接影響。
4.安全生產的效益
做好勞動保護工作、保障企業安全生產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效益外,對于企業來說,重要的是還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發生了生產事故不但有直接的經濟損失,還大量體現在工效、勞動者心理、企業商譽、資源無益耗費等間接的損失。因此,從安全經濟學的角度看,通常有這樣的指標:1元的直接損失伴隨著4元的間接損失;安全上有1元的合理投入,能夠有6元的經濟產出。安全的“全效益”應該包括:保護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的直接的社會效益及間接的企業經濟效益;避免環境危害的直接社會效益;減少事故損失造成的企業直接經濟效益;保護企業正常生產的間接經濟效益;促進生產作用的直接經濟效益等。
5.安全也是生產力
安全的生產力作用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職工的安全素質就是生產力──由于勞動力是生產力,勞動力的安全素質的提高,使勞動力的直接和間接的生產潛力得予保障和提高,因此,圍繞勞動安全素質提高的安全活動(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具有生產力意義。第二,安全裝置與設施是生產資料(物的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資料是生產力,而安全裝置與設施是生產資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安全裝置與設施是生產力的組成的部分。第三,安全環境和條件保護生產力作用的發揮,從而體現安全間接的生產力作用。
二、安全生產方針
1.安全生產方針
我國的安全生產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第一"要求認識安全與生產辯證統一的關系,在安全與生產發生矛盾時,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預防為主"要求安全工作要事前做好,要依靠安全科學技術進步,加強安全科學管理,搞好事故的科學預測與分析;從本質安全入手,強化預防措施,保證生產安全化。
2.消防方針
我國的消防方針是:預防為主,防消結合。"預防"就是要從設備、設施、工藝等本質方面有高性能的防火措施,如用防爆電器、阻燃材料、自動噴淋系統等;"消"就是要有滅火措施,如消防系統、救火系統等。
3.職業病防治方針
我國的職業病防治方針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管理,綜合治理。預防為主就是要在工藝、技術、裝備上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和防止粉塵、毒氣、噪聲、放射性物質等危害因素對從業人員造成健康危害;防治結合就是在預防的基礎上,加強職業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工作,減輕職業病帶來的痛苦和損害;分類管理是指對行業和危險源進行分類監控和管理,綜合治理就是要采取工程技術、檢測檢驗、個體防護、管理制度、治療康復等綜合性措施,有效防范職業危害,降低職業病發病率。
三、安全生產的原則
1.安全與生產的辨證統一
生產的發展是通過人來實現的,沒有人的安全與健康,就談不上發展生產,而離開生產活動,也就無所謂安全。
由此可見,我們要搞好生產,就一定要堅持“生產必須安全,安全促進生產”的觀點,在生產與安全發生矛盾時,堅持將安全放在第一位,各級領導必須將安全工作作為企業的頭等大事來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安全生產。
2.生產與安全統一的原則
生產與安全統計的原則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在安全生產管理中要落實"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二是管工藝、管技術要考慮工藝安全和技術安全;三是遵循“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
3."三同時"原則
《勞動法》、《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都對工程建設項目都提出了“三同時”的要求。這是為確保建設項目(工程)符合國家規定的職業安全衛生標準,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的重要措施。
所謂“三同時”,就是指新建、擴建、改建工程的職業安全健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因此,企業在搞新建、改建、擴建基本建設項目(工程)、技術改造項目(工程)和引進技術程項目時,項目中的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實施“三同時”。
《勞動法》、《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都明確了“三同時”的原則。即企業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安全生產、勞動安全衛生、職業病防治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4."五同時"原則
即企業各級領導或管理者在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生產的同時,要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安全。
5.“三同步”原則
企業在考慮自身的經濟發展,進行機構改革,進行技術改造時,安全生產方面要相應地與之同步規劃、同步組織實施、同步運作投產。
6.安全否決權原則
安全具有否決權的原則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好壞的一項基本內容,該原則要求,在對企業各項指標考核、評選先進時,必須要首先考慮安全指標的完成情況。安全生產指標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
四、安全生產關系個人、家庭、企業和國家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的投資也越來越大。既然如此重視健康,那么如何保障自己在勞動中的安全,就應該成為班組員工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安全為了自己。重視安全生產首先對自己有利,善待生命,才能為社會和個人創造更大的財富。
安全為了家庭。重視安全生產會讓家庭美滿,其樂融融,天倫之樂哪個人不想享受呢?
安全為了企業。重視安全會減少企業的巨大損失,促進企業的穩步發展。
安全為了國家。重視安全生產為國家創造巨大財富,使我們的國家日益走向富強。
五、國家領導心系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一貫高度重視安全生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不斷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把安全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胡錦濤論安全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牢樹立‘責任重于泰山’的觀點,堅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2003年11月27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又進一步強調指出:“安全生產問題,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事關社會穩定大局。各級領導干部對此要高度重視, 努力減少和排除各種重大事故隱患, 切實把有關安全生產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2004年2月5日,京城燈會踩死37人,胡錦濤批示,要采取一切措施,盡最大努力搶救受傷人員,要妥善處理死亡人員的善后事宜,查明事故發生原因。
2003年12月23日22時許,重慶市開縣境內川東北氣礦一礦井發生天然氣井噴事故。胡錦濤、溫家寶、黃菊等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地方和有關部門全力搜救中毒和遇難人員,防止有毒氣體繼續擴散,盡量減少傷亡,組織疏散周圍群眾,安排好群眾生活,做好善后工作。
2. 吳邦國論安全
1998年5月,對幾起重大火災作出批示:考核各級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否落實,歸根到底是要看重大、特大事故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和預防。
1998年12月1日,針對沈陽高速公路事故明確批示:請鎮東同志閱。混凝土厚度不足,水泥標號不足,鋼筋位置不對,這類工程質量問題是設計造成的,還是施工造成的,監理事務所又是如何把關的,請予調查,若情況屬實,通報全國,舉一反三。
1999年1月3日,針對遼寧火車相撞事故作出批示:請寶明同志閱。這是一起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請予徹查。煤炭行業近來事故不斷,關鍵還是領導安全意識和管理問題、安全第一、安全責任制問題,要在工作會議上反復強調,以遏制事故上升勢頭。
2003年1月31日,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搞好安全生產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只能加強,絲毫也不能削弱,必須警鐘常鳴,常抓不懈。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自覺性,通過加倍努力、扎實工作,逐步實現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
3.溫家寶論安全
溫家寶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加強安全工作。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加強安全專項整治,落實安全防范措施,健全安全責任制。堅決查處各類安全事故,依法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維護法制和紀律的嚴肅性。
2003年9月25日,在中國工會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溫家寶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關心廣大職工的生活,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切實幫助困難職工解決實際問題,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
2004年2月1日,溫家寶在阜新給群眾拜年與礦工在井下共度除夕時,溫家寶對隨行的當地干部說,要關心煤礦建設和礦工生活,一要解決好煤礦的安全生產問題,二要解決好采空區塌陷沉降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把改造和振興老工業基地作為一項戰略任務。老礦區要兩手抓,一手抓現有礦山的開采,保持一定生產水平;一手抓廣開生產門路,搞好經濟轉型,解決好職工就業問題。
上一篇:習慣性不安全行為的種類
下一篇:淺談如何查處安全生產舉報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