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以來,大平、陳家山、孫家灣等國有煤礦特大安全事故接連發生
據新華社電近年來,小煤礦安全事故頻發。去年10月以來,大平、陳家山、孫家灣等國有煤礦特大安全事故接二連三。痛定思痛,我們迫切需要探究一下礦難頻發的深層次原因,尋找科學破解難題之路。記者最近在我國一些重要煤炭產區采訪時了解到,受行情看好與高額利潤刺激,煤炭行業超設計能力生產與頻繁“擴能改造”現象成風,包括國有、地方、個體在內的各類煤礦紛紛挑戰生產能力“極限”,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加速枯竭,更成為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禍首”。
煤炭市場好得一塌糊涂,能不超產嗎?
在山西、內蒙古一些煤礦采訪時,記者經常看到“今年生產:目標×××萬噸,力爭×××萬噸”的標語和口號。知情人告訴記者,在煤炭形勢大好時,可以說從上到下都認為超產就是好事,就是貢獻大。至于本礦條件是否適宜超產,超產的安全風險如何,超產的幅度應該控制在什么范圍內,許多干部不明白,工人更是不清楚。據記者了解,去年全國27個產煤省區中,有20個省區超產,其中19個省區超產在10%以上,福建、陜西、北京超產均在50%以上。據了解,溫州商人在山西承包的煤礦中,超產現象更為嚴重。知情人說:“外來承包人急功近利,實行掠奪性開采,大多中小煤礦超產幅度都在150%以上,有的甚至翻倍。”山西一位煤礦老板不以為然地說:“現在煤炭市場好得一塌糊涂,大家都想趁機多撈點,你說能不超產嗎?”
三分之一產量無安全保障,能不出事故嗎?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研究中心和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做過一項調查:2003年,我國原煤年產量為17.28億噸;而當年底,全國上報具備生產安全保障能力的礦井(含露天礦)2090處,生產能力約11億噸/年。也就是說,當年最少有6.28億噸的原煤產量沒有安全保障,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山西省忻州市煤管局的范建明在談到煤礦超能力生產的危害時說:超產就是要錢不要命。超提升、運輸能力生產,易發生機械事故,如絞車損壞、鋼絲繩斷裂、跑車等事故;超供電能力生產,將導致用電負荷增大,容易引起斷電、失火、損壞設備,停電后更容易引起瓦斯爆炸和井下失火;超排水能力生產,將使井下涌水量增大,如果排水能力達不到要求時,就有可能造成淹井事故;超通風能力生產,易導致井下風量不足,直接影響井下空氣質量,影響井下作業人員身體健康,而且開采強度增大,很容易造成瓦斯積聚而發生瓦斯爆炸事故。
狠剎超產風,是被迫也是必須之舉
目前許多國有重點煤礦相繼進入衰老報廢高峰期。“九五”“十五”期間全國新開工礦井很少,多數煤炭企業依靠老礦挖潛或者超能力生產來維持產量規模。因此,限制沒有安全保障的煤炭產量,是強化源頭管理,推動煤礦依法、規范生產的重要內容之一。一些從事煤礦安全監管工作的基層干部認為,經過近幾年的煤礦專項整治,礦井的整體水平已上了一個臺階,但部分煤礦實際生產能力已大于生產許可證載明能力和礦井設計能力。建議按有關規定重新核定認定礦井能力。國家有關部門應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標準,定期對煤礦生產能力進行核定,為煤礦安全監察和行業管理提供依據。
上一篇:違章指揮 空頂垮落(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