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冬天,遠比現(xiàn)在寒冷得多。記得當年我上小學時,學校東邊有一條小水溝,由于位處兩幢房子的夾弄中間,因此常常結滿了厚厚的冰,許多同學在上面跳呀,踩呀,一點也沒有破裂的痕跡,由此可知天氣起碼在零下好幾度。那時坐在教室里上課,逼人的寒氣凍得人手腳都有點麻木,于是,一下課大家就急著要尋找方法取暖。“軋豬油”就是我們那時常玩的一種既簡單又易暖的游戲。
說起“軋豬油”,它無需要用什么玩耍的器材,只要找尋一處向陽避風的墻頭,參與的人不論多少,靠墻排成長長的一隊,然后兩邊的人拼命沿墻往中間擠軋;中間的人則奮起盡力抵御兩邊的擠軋,防止被從隊伍中軋出。一旦有人被擠出,則自行加入到隨便哪一端的擠軋者隊伍中,也去擠軋別人。如此周而復始,在歡聲笑語的喧嘩中,人人都擠軋得兩足發(fā)熱,身上暖呼呼的,寒氣全無。玩久了這樣的“軋豬油”,有時我們也會變著花樣玩別出心裁的“軋豬油”:隊伍擇一墻角,打頭的靠在那里,后面的人逐一而排。游戲開始時,全隊的人用力擠軋靠墻角者,靠墻角者拼盡全力抵擋住擠軋的隊伍。當然,一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經過徒勞的抵御后,還是會被人擠軋出墻角來,失敗者只能退至后面加入擠軋的隊伍里。這樣玩起來,暖和的速度要快得多。
讓我至今難忘的是有一次參加完“軋豬油”游戲,曾遭到過母親的一頓責罵。那時候家境十分貧困,平時穿得多是有著補丁的老布衣服,雖然破舊,倒也耐磨。這天,因為中午要跟母親去一位親戚家里喝喜酒,就破天荒地穿了一件藏青色的洋布(機織布)長衫。喝完喜酒,又穿著它到了學校。課間休息時,早把母親叮囑的“當心點,別弄壞了衣服”的囑咐忘到了腦后,也起勁地參與到“軋豬油”的隊伍中去。玩得興高采烈,全然不知新長衫的背后,被粗糙的墻面磨得不成樣子。放學回家,被母親看到后,好一頓訓斥,說我一點不懂事,不心疼她起早摸黑辛辛苦苦掙錢為我置辦的新衣服。我起先還有點嘴硬,想還上幾句嘴:天冷,不讓人家去“軋豬油”怎么辦?后來突然間暼見了母親那皴裂著許多裂紋的手背,心猛地抖了一下:是呀,母親為了給我辦一件新衣服,白天替人家漿洗衣服,晚上在油燈下紡紗織布,好不容易換來一點錢幣,自己就這么不小心?不“軋豬油”去參與跳繩,去踢毽子,同樣也可以取暖呀。我忙著連連向母親賠了不是。第二年夏天,我趁著暑假到村子的周邊轉悠,撿知了殼,刮癩蛤蟆滋漿,積攥了五六元錢給母親,說是賠去年冬天不該弄壞新的長衫。母親渾濁的眼睛陡地明亮了起來,閃著一絲淚光。她摸著我的頭,久久沒有說話。后來上鎮(zhèn)去時,給我買了一個新書包。
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在安徽皖北莊子蒙城城鄉(xiāng)也有的地區(qū)把“軋豬油”稱作為“軋毛竹”。想想這“軋豬油”也好,“軋毛竹”也好,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抱團取暖”嗎?(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真正的朋友是自己一生的財富
下一篇:溝河中蘆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