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活在小鄉村,鄉情較重,村里有大事小情總要回去參加,一方面看望父母,另一方面敘敘鄉情,人總是生活在人情世故之中,父母在,家就在,根就在。
村里過事,多是白事,孩子結婚這類喜事都在酒店辦了,而待客準備正席是過事的最后一個環節。老人下地,執事者便開始拉桌子寫禮單。一般由年齡大的字寫得好的人執筆,兩個人組合,一個人寫,一個人收份子錢帶發煙,給隨禮的每人發兩根紙煙。
村里人寫禮單有講究,按照親戚關系遠近順序來寫。第一二頁都是留給老舅家,也就是父輩的外婆家。然后寫小舅家,也就是孩子輩的外婆家。最后才寫其他親戚朋友,鄉黨鄰里。
開席之前還有一道程序是安席,由總管安排完成。安席也有講究,分為上席和下席,按照方位,坐西向東,或坐南向北,上席確定下來后其他席位就隨意坐了。坐上席的是老舅家、小舅家或族里、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輩。上席擺的是四方高桌子,長板凳?偣苁谴謇锏陌偈峦ǎ话愣紝χ骷业挠H戚情況比較了解,早早就把人數和席位安排好。
一點多鐘,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過,開席吃飯,上菜先從上席開始。現在村里廚師也講究上菜花樣,不再是以前的蘿卜豆腐湯了,而是著名的“商縣十三花”。請的廚師是我的堂哥,他給我細細講解了每一道菜,頭道菜是頂頭盤子,用豬肝、豬心、豬肚及輔料做的,形如菊花,故稱菊花盤子,第二道菜肴大碗紅肉端上桌,第三道菜肴春卷,用雞蛋餅卷精瘦肉做成,配以蔥花、木耳,寓意喜慶好兆頭。然后依次是甜糟肉、大碗雞肉、小碗排骨、蓮菜等,最后一道菜是八寶飯。
端盤的是村里的年輕人,一次端四個盤子,菜上桌后,席上老者一邊舉箸,一邊說聲“吃”,其他人皆應聲道“吃”。坐席期間,大人們邊吃邊說著世事,一人一杯輪流著轉圈喝酒。年輕人喝酒喜歡劃拳猜令,打老虎杠子雞,在觥籌交錯中交流著感情。不喝酒的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吹牛聊天,鄉鄰之情越聊越深、越聊越真。
吃飯期間,我不時去給堂哥幫忙,翻甜飯碗子,抬蒸籠,和他們聊聊村子坐席做菜的變化。“現在席上肉菜多了,不再是十幾年前以蘿卜豆腐為主了,這是最大的變化。”堂哥說。
席間還有一個程序,就是在大碗肘子上來之后,舅家要給外甥披紅,表示兒女對父母盡了孝道,主家女兒、孝子要鞠躬感謝鄉黨的幫忙之情。
菜上完了,尾聲是掃席湯,西紅柿雞蛋湯,主食米飯。米飯是母親做的,大鐵鍋,幾十斤米下鍋,用柴火燒開,小火燜煮收水,蒸出的大米飯軟硬可口。母親說,訣竅在用水量和把握火候上,做出的米飯不軟不硬剛剛好,因此每次村里人過事,都是母親下米做飯。
盡管村里住的人越來越少,但坐席的規程沒有變,遇到村里誰家過事,大家從城里趕回來聚在一起,聊家長里短,談生意興隆,議兒女婚事,問父母身體,說不完的心里話,道不盡的鄉鄰情。散席后又像鳥兒一樣飛回城里各自的家,各自忙碌。很少回家,很少見面,老家真正成了故鄉。
有人說,鄉愁是杯中酒,鄉愁是水中月,也有人說鄉愁是天上云。而對于走出鄉下的鄉親們而言,尤其是對我而言,鄉愁就是坐席。如今每次回村坐席,多是村中人離世,我的思緒就會不由自主地在村子亂飛,想起那一片片耕種過的土地,想起那一道道鄉村走過的路口,想起那一條條抓過魚的小河,想起了村子里發生的一幕幕往事,還有那些依然健在或長眠了的父老鄉親。
每年到了冬天,我渴望回村,但又害怕回村坐席……(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養護三分公司寒冬臘月日學習正當時
下一篇:強“根”鑄“魂”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