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位作家講過這樣的一段韓國古書里的故事:
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nóng)田,坐下來休息。瞧見農(nóng)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便問:“你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nóng)夫看了看他,一言不發(fā)。等耕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時,農(nóng)夫附在黃喜的耳邊,低聲細氣地說:“告訴你吧,邊上那頭牛更好一些。”黃喜很奇怪,問,“干嘛用這么小的聲音說話?”農(nóng)夫答道,“牛雖是畜類,心和人是一樣的。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里分辨出我的評論。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yōu)秀的牛,心里會很難過……”
我看完這個小故事,深為農(nóng)夫的附耳細說所感動。尊重努力、尊重差異,被農(nóng)夫詮釋得如此細致、溫暖。由此想到當下,我們不少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跟風搶跑、拔苗助長、攀比打壓、糾結(jié)焦慮等種種亂象,讓本該快樂陽光自信的少年,變得怯懦猶豫畏懼,令人唏噓,引發(fā)思考。
現(xiàn)在,我們已步入分工越來越精細的數(shù)智時代,尊重包容、崇尚個性、追求卓越成為共識,努力活出精彩人生、奮斗成就夢想變成可能。
因此,要樹立健康成長比“出人頭地”更重要的思想。不名列前茅、不出類拔萃又有何妨?絕不能再為“分數(shù)名次好看、才藝特長出眾”用偏勁、使大勁。美好的青春,就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健康快樂地度過吧。
家長要養(yǎng)成少說教、多陪伴的習慣。有人戲言,南墻存在的價值,就是用來讓人撞的,疼了自然會懂。成長中的有些困難和挫折是需要去經(jīng)歷和體驗的,不必杞人憂天。不妨多些肯定認可、贊賞表揚,少些指手畫腳、批評指責,家長做好榜樣、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庭和學校要營造寬容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學生像牡丹或似苔花,那又何妨?不管大小、無論早晚,都會燦爛開放。《哪吒2》里,申公豹的一句:“這些年我天天都用功,從沒偷過懶!”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聲。
家長朋友們,不如放下焦慮,靜待花開,相信孩子們會用自己的方式跑好屬于自己的那一棒!(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