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監督的力量愈發強大。它如同一面鏡子,真實地映照出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對于企業而言,面對輿論監督,是選擇以“老大作風”一味追責、管控,還是敞開大門,歡迎新媒體融合與新自媒體人走進來,借助監督的力量實現自我提升,這不僅是一種態度的抉擇,更是關乎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
曾幾何時,部分企業在面對輿論監督時,習慣性地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一旦負面報道出現,不是第一時間反思自身問題,查找不足,而是急于追責相關人員,試圖通過管控輿論來掩蓋問題。這種做法,看似暫時維護了企業的“顏面”,實則是掩耳盜鈴。在信息傳播如此迅速的今天,紙終究包不住火,問題若不得到真正解決,遲早會再次暴露,而且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信任危機。
企業要明白,新媒體與新自媒體監督并非惡意抹黑,而是推動企業進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媒體人憑借專業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發現企業自身難以察覺的問題。無論是產品質量瑕疵、服務不到位,還是管理上的漏洞,這些問題經新媒體曝光后,看似給企業帶來了負面影響,實則為企業提供了改進的契機。比如,曾經有一家知名餐飲企業,因被新媒體曝光后廚衛生問題而遭受輿論譴責。起初,企業管理層也曾想通過公關手段淡化此事,但最終還是選擇正視問題,積極整改。他們不僅對后廚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完善了衛生管理制度,還邀請新媒體和消費者代表實地參觀監督。經過一番努力,企業不僅挽回了聲譽,還因更加嚴格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更多消費者的信賴,實現了業績的逆勢增長。
歡迎新媒體監督,首先需要企業摒棄“老大作風”。一些企業領導習慣了高高在上,聽不得批評之聲,一旦出現不利于企業的報道,就簡單地將其歸結為“負能量”。這種思維定式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企業領導應樹立正確的認知,企業應該認識到輿論監督是企業與社會溝通的橋梁,是了解公眾需求和期望的重要渠道。只有放下身段,虛心接受監督,才能發現自身的短板,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企業要主動引領新媒體融合與自媒體人走進企業大門。如今,新媒體融合發展迅猛,自媒體也日益壯大,它們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企業與其對其避而遠之,不如主動邀請他們深入企業內部,全方位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理念、企業文化等。通過這種方式,媒體能夠更全面、客觀地報道企業,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誤解。同時,企業也可以借此機會展示自身的優勢和積極改進的決心,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例如,一些互聯網企業定期舉辦新媒體開放日活動,邀請新媒體人和自媒體人參觀企業的研發中心、數據機房等核心區域,分享企業的創新成果和發展規劃。這不僅增進了新媒體對企業的了解和認可,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輿論環境。
面對新媒體監督,企業要學會促導糾正。當問題被曝光后,企業應迅速成立專門的應對小組,深入調查問題產生的根源,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并及時向社會公開整改進度和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保持與新媒體的密切溝通,主動提供相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通過積極的促導糾正,企業不僅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向公眾展示其負責任的態度,增強公眾對企業的信任。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健康進步。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其發展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經濟水平和民生福祉。而輿論監督則是保障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只有企業積極面對新媒體輿論監督,不斷改進自身問題,才能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企業的健康發展也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
在時代的浪潮中,企業應順應形勢,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輿論監督。歡迎新媒體融合與自媒體人走進企業,將監督視為企業發展的助力而非阻力。摒棄“老大作風”,學會在問題中反思,在監督中成長。通過積極促導糾正,讓企業在新媒體輿論監督的陽光下,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與社會的共同進步。(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進現場 到一線” 筑牢安全防線
下一篇:迎監督之光 綻企業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