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輻輻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中子射線等,如生產上測料位用的料位儀、X射線探傷及測厚儀、測水份用的中子射線、醫學上用的X射線診斷機、γ射線治療機、核醫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試劑。
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可分為急性放射損傷和慢性放射性損傷。短時間內接受一定劑量的照射,可引起機體的急性損傷,平時見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療病人。而較長時間內分散接受一定劑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損傷,如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細胞減少、生育力受損等。另外,輻射還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兒的死亡和畸形。
外照射防護的三大原則是間隔防護、距離防護、屏蔽防護;內照射防護的基本方法有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和個人防護。
放射防護標準:放射性工作人員的年劑量當最不超過50mSv,而公眾個人受到低于5mSv。
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凡能引起物質電離的射線總稱為電離輻射,常見的有X射線,β、γ射線、α粒子、中子、質子等。在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中,如防護措施不當,違反操作規程,人體受照射的劑量超過一定限度,則能發生有害作用。
電離輻射以兩種方式作用于人體,即體外照射與體內照射。貫穿輻射(X射線、射線及中子)是以體外照射方式照射人體;高能量和射線也能以體外照射方式作用于人體。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則發生體內照射,它在體內放出γ或β粒子,有的也同時放出β、γ射線。體內照射劑量的降低,只能依靠放射性物質體內排出和蛻變。因此外照射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只有內照射存在環境污染問題。
在電輻射作用下,機體的反應程度取決于電離輻射的種類、劑量、照射條件及機體的敏感性。電離輻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機體的全身性反應,幾乎所有器官、系統均發生病理改變,但其中以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統的改變最為明顯。人體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的一次或數次照射,可發生急性放射病。在從事放射性工作中,如防護不當,機體長期受超容許劑量的體外照射,或有放射性物質經常少量進入并蓄積在體內,則可引起慢性放射病。
上一篇:輻射防護措施
下一篇: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