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物理因素及其對機體的影響(電離與非電離輻射)

2011-05-20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非電離輻射系指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激光和射頻輻射而言。它們都屬于電磁輻射譜中的特定波段。電磁輻射的波譜很寬,按其生物學作用不同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電磁輻射以電磁波的形式在空間向四周傳播,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波長短,頻率高,該輻射的量子能量大,生物學作用強。當量子能量水平達到12eV以上時可致電離作用而使機體受到嚴重損害,這種輻射稱為電離輻射。紅外線量子的能量水平僅為1.55eV,不能使生物組織發生電離。這類不足以導致組織電離的輻射線稱為非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程度,除取決于量子能量水平外,束(流)的強度(功率密度)、輻射能在組織中的吸收程度、單一波長(單色)或寬頻譜;相干光或非相干光、光束或場源是擴散的或是點源等因素,都可影響其對機體作用的強弱。

    一、高頻電磁場與微波   

    高頻電磁場與微波統稱射頻輻射或無線電波,是電磁輻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長最長的頻段,波長范圍為1mm-3km.

    高頻電路周圍發生的交變電磁場可相對地劃分為近區場和遠區場。離開輻射源2D2/λ(D指輻射源門徑,λ指波長)的距離作為兩區域的分界。近區場又可分為感應近區場與輻射近區場,以離開輻射源λ/2π(近似看成λ/6)為分界距離,小于λ/2π的區域為感應近區場,大于λ/2π小于2D2/λ的區域為輻射近區場。在感應近區場內電場與磁場強度不成一定的比例關系,故電場強度(伏/米,V/m)和磁場強度(安/米;A/m)要分別測量。  

    高頻振蕩電流的頻率高達300MHz以上時,作業人員處在遠區場內工作,人們受到的是輻射波能的影響。通常把波長1m-1mm的電磁波稱作微波,其強度以功率密度來表示,單位為毫瓦/平方厘米(mW/cm2)或微瓦/平方厘米(Μw/cm2)。

    在近區場內電場強度與輻射源距離的立方成反比,磁場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高頻作業場所,金屬物體的存在及配置情況會影響電磁場的強度和分布。金屬是良導體,在電磁場中感應生成高頻電流后又在其周圍空間形成二次輻射的高頻電磁場。因此,進行現場衛生學調查測定中需予以注意。

    (一)接觸機會

    1.高頻感應加熱  高頻熱處理、焊接、冶煉;半導體材料加工,如區域熔煉和外延等。使用頻率多為300kHz-30MHz。

    2.高頻介質加熱  加熱對象為不良導體,如塑料制品熱合,木材;棉紗的烘干,橡膠的硫化等。使用頻率為10-30MHz。

    3.微波  主要用于雷達導航、探測、通訊、電視及核物理科學研究等。頻率一般在3-300GHz之間。微波加熱用于木材、紙張、藥材、皮革的干燥,食品加工,醫學上的理療等。國際間對微波加熱設備均采用2450MHz和9l5MHz的固定額率。

    (二)對機體影響

     較大強度無線電波對機體的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的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主要為神經衰弱綜合征,以頭昏、乏力、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為常見。此外,訴有情緒不穩定、多汗、脫發、消瘦等。較具有特征的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主要反映在心血管系統,以副交感神經反應占優勢者為多。主要呈現心動過緩、血壓下降。但在大強度影響的后階段,有的則相反呈心動過速、血壓波動及高血壓的傾向。主訴有心悸、心區疼痛或壓迫感。女工常有月經周期紊亂,個別男工有性功能減退的主訴,但未影響生育功能。上述表現,在高頻電磁場與微波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微波接觸者除神經衰弱癥狀較明顯,持續時間較長外,在往伴有其他方面改變。如腦電圖檢查,有慢波顯著增加的現象,脫離接觸后大都可以恢復。

    高頻電磁場對周圍血象一般無影響,而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下降。高額電磁體不影響工人的視力。長期接觸大強度微波的部分人員中,可發現晶狀體點狀或小片狀混濁,也有白內障病例的個案報告。實驗證實,大強度微波照射可使兔眼發生白內障。促也有否定微波慢性作用對晶狀體有影響的報告。一般認為微波能加速晶狀體正常老化的過程。   

   一般而言,無線電波對機體的作用主要是引起功能性改變,多數人在停止接觸后數周或數月可恢復。

    無線電波生物學作用的機理目前還不清楚,有致熱效應說與非致熱效應說。

    作為一般規律,無線電波的生物學活性隨波長的縮短而遞增,即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長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場強愈大,作用時間愈長,作用間歇期愈短,對機體影響愈嚴重。脈沖波對機體的不良影響比連續波嚴重。輻射強度隨著與輻射源距離的加大而迅速遞減。

    (三)防護措施

    1.高頻電磁場的防護  對高頻加熱設備來說,高頻電磁場源有高額振蕩管、振蕩回路(電容器組和電感線圈)、高頻饋線、高頻感應線圈或工作電容極板。

    (1)場源的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屬材料包圍場源,以吸收和反射場能,使操作地點電磁場強度減低。屏蔽材料吸收的場能可轉為感應電流經接地裝置引入地下。

  (2)遠距離操作:如操作崗位距場源較遠就不一定都要求屏蔽,但在其周圍要有明顯標志。對一時難以屏蔽的場源,可采用自動或半自動的遠距離操作。

    (3)合理的車間布局:高頻加熱車間要求較一般車間寬敞。各高頻機之間需要有一定的距離。安裝高頻機時,應使場源盡可能遠離操作崗位和休息地點。饋線不宜過長,特別是一機多用時,更應充分考慮到場源與作業點的合理布局。

    (4)衛生標準,我國超高頻輻射衛生標準(GB 10437—89)規定,作業場所超高頻輻射一日8小時暴露的容許接觸限值:連續波為0.05mw/cm3(14V/m),脈沖波0.025mW/cm2  (10V/m)。

    2.微波的防護  在工廠裝機調試過程中,微波輻射源為磁控管、速調管、調制管,偶有敞開的波導管和發射天線。在使用時,發射天線為主要輻射源,其次是波導管連接處的泄漏。微波加熱設備的縫隙,物料出入口可有微波漏出。

    (1)微波輻射能吸收:調試微波機時,需安裝功率吸收天線(如等效天線)吸收微波能量,使其不向空間發射。需要在屏蔽小室內調試微波機時,小室內四周上下各面均應敷設微波吸收材料。

    (2)合理配置工作位置:根據微波發射有方向性的特點,工作點應置于輻射強度最小的部位,盡量避免在輻射束的正前方進行工作。

    (3)個體防護用品:一時難以采取其他有效防護措施,短時間作業可穿戴防微波專用的防護衣帽和防護眼鏡。    

    (4)健康檢查:1-2年一次,重點觀察眼晶狀體的變化,、其次為心血管系統、外周血象及男性生殖功能。

    (5)衛生標準:我國微波輻射衛生標準(GBl0436—89)規定,作業場所微波輻射的容許接觸限值:連續波,平均功率密度50從μW/cm2,日接觸劑量400μW•h/cm2;脈沖波非固定輻射,平均功率密度50μW/cm2,日接觸劑量400μW•h/cm2,;脈沖波固定輻射,平均功率密度25μW/cm2:,日接觸劑量200μW•h/cm2

    二、紅外輻射

    紅外輻射即紅外線,也稱熱射線。凡溫度0OK(一273℃)以上的物體;都能發射出紅外線。物體的溫度愈高,輻射強度愈大,其峰值輻射波長愈短(即近紅外線成分愈多)。進一步從理論上講,黑體(理想熱輻射體)的溫度與其峰值輻射波長的關系可用λmaxT=C表示之,其中T表示絕對溫度(OK),λmax表示峰值輻射波長,C為常數,等于2897微米•度。

   (一)接觸視會。

    自然界的紅外線輻射源以太陽為最強。在生產環境中,加熱金屬、熔融玻璃、強發光體可成為紅外線輻射源。煉鋼工、鑄錠工、軋鋼工、鍛綱工、玻璃熔吹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紅外線照射;特別是在加料、取樣、測溫、扒渣等操作時。

    (二)對視肄影響  

    紅外線照射皮膚時大部分被吸收,只有1.4%左右被反射。較大強度短時間照射,皮膚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出現紅斑反應。停止接觸后紅斑消失。反復照射,局部可出現色素沉著。適量的紅外線,對人體無害而有益于健康,過量的照射,除發生皮膚急性灼傷外,特別是近紅外(短波紅外線)可透入皮下組織,使血液及深部組織加熱。此外,紅外線對眼睛可發生有害作用。  

    1.對角膜的損害  吸收大劑量紅外輻射可致熱損傷,使角膜表皮細胞受到破壞;但接觸機會極少,除觀看核火球和紅外線激光等強光外,一般不會發生。

    2.紅外線白內障  紅外線引起白內障多發生于工齡長的工人。誘發白內障的波段主要是0.8-12μm和1. 4-1.6μm。其損害系由于晶狀體及其周圍組織(如虹膜)吸收輻射能,導致晶狀體溫度升高之故。最初,患者除自覺視力逐漸減退外,無其他主訴。晶狀體開始時表現為后皮質外層有邊緣清晰的混濁區,初期呈不規則網狀,繼而演變成邊界不規則的盤狀混濁,后循晶體軸方向伸入皮質,或發展為板狀混濁,裂隙燈下檢查呈金黃色的結晶體光澤。最終晶體全部混濁,與老年性白內障難以區別。此時患者視力顯著減退,只可見手動影。一般兩眼同時發生,進展緩慢。

    3.視網膜脈絡膜灼傷  波長小于1rL凹的紅外線和可見光可達到視網膜,主要傷害黃斑區。工業上多發生于使用弧光燈、電焊、氧乙炔焊等作業。

    (三)防護措施 

    嚴禁裸眼觀看強光源。生產操作中應戴綠色玻片防護鏡,鏡片中需含有氧化亞鐵或其他可有效濾過紅外線的成分。

     三、紫外輻射

    波長100-400nm的電磁波稱為紫外輻射,亦稱紫外線。

    波長短于160nm的紫外線核空氣完全吸收。200~320nm波段的紫外線可被眼睛角膜和皮膚的上皮層吸收,能引起皮膚紅斑、光敏感作用和角膜結膜炎。

    (一)接觸機會

    自然界中的紫外線見于太陽輻射,對人健康起著積極作用。接觸過強的紫外線可對機體產生危害,特別是對限晴的損傷,在生產環境中,凡是物體溫度達1200℃以上時,輻射光譜中即可出現紫外線。隨著物體溫度升高,紫外線的波長變短,其強度也增大。冶煉爐(高爐、平爐)爐溫在1200-2000℃時,產生的紫外線強度不大,波長在320nm左右。電焊、氣焊、電爐煉鋼,溫度在3000℃時可產生短于290nm的紫外線。乙炔氣焊、電焊溫度在3200它時,紫外線波長可短于230nm。探照燈、水銀石英燈發射的紫外線波長為220~240nm。除上述外,從事碳弧燈和水銀燈制版或攝影工作,紫外線燈消毒等工作,亦會受到過量紫外線照射。

    (二)對機體影響

    1.對皮膚的作用  不同波長的紫外線為不同深度的皮膚組織所吸收。波長小于220nm的紫外線,幾乎全被角化層吸收。波長297nm的紫外線對皮膚作用最強,能引起紅斑反應。波長大于3.29nm和小于240nm的紫外線,紅斑作用微弱或沒有。紅斑潛伏期為數小時,色微紅,界限分明,在停止照射后數小時至數天內消退i如遭受過強的紫外線照射,可發生彌漫性紅斑,有癢感或燒灼感,并可形成小水泡相水腫,此時往往伴有全身癥狀;如頭痛、疲勞、周身不適等:一般在數天內消退;留有色素沉著。

    國外報道,長期接觸紫外線可誘發皮膚癌,并已有動物實驗證實。

    2.對眼睛的損傷  波長在250-320nm的紫外線可引起急性角膜結膜炎,常因電弧光所致,故稱為電光性眼炎。對角膜作用最強的波長為288nm。本病多見于電焊輔助工。一般在受照射后6-8小時,常在夜間或清晨發病。潛伏期的長短主要取決于照射劑量,最短為30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24小時。照射劑量受光源與熱源的強度、離輻射源的距離、受照時間等因素的影響。短時間重復照射有累積作用。

    電光性眼炎的臨床表現  早期、輕癥僅有雙眼異物感和輕度不適。重癥者有眼部燒灼感或劇痛,并伴有高度畏光、流淚和眼臉痙攣。眼部檢查見有球結膜充血、水腫、瞳孔縮小、跟臉皮膚潮紅。嚴重時,角膜上皮有點狀甚至片狀剝脫,滴熒光素著色。若能及時處理,一般在l-2日內即可痊愈,不影響視力。局部使用麻醉劑如潘妥卡因、地卡因等,有鎮定、止痛作用。入乳、牛奶滴眼,效果明顯。癥狀較重者可用地卡因軟膏徐于結膜褒內。   

    (三)防護措施

    采用自動或半自動焊接可增大與輻射源的距離。做好安全衛生知識教育,合理使用防護用品,電焊工與助手操作時密切配合有重要意義。電焊工及其輔助工必須配戴專用的防護面罩、防護眼鏡以及適宜的防護手套,不得有裸露皮膚。焊工操作時應使用可移動屏障圍住操作區,以免其他工種工人受到紫外線照射。電焊財產生的有害氣體和煙塵,宜采用局部排風等措施加以排除。

    四、激光

    激光是本世紀的年代出現的一種新光源,“激光”一詞表示“因受激輻射而產生的放大光”。它是一種人造的、特殊類型的非電離輻射。激光具有亮度高、單色性、方向性、相干性好等一系列優異特性,在工業、農業、國防、醫療和科研中得到廣泛應用。

    產生激光的裝置稱為激光器。目前已研制成的激光器有數百種之多。按照工作物質的不同可分為固體激光器(如紅寶石激光器)、氣體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氦氖)、液體激光器(如有機染料溶液)和半導體激光器(如砷化鎵)。激光器的工作方式有連續波和脈沖波兩種。連續波的輸出功率從幾毫瓦到幾百瓦級,脈沖波峰值功率可高達幾百兆瓦級。激光器。發射的波長,既有可見光也有屬于紅外、紫外波段的。

   (一)接觸機會  

    工業上用于微型機的焊接、硬金屬的鉆孔、切割、劃線及建筑業等。軍事上用于通訊、測距、追蹤或制導導彈。科學研究方面用作微量元素分析、等離于研究、熱核程序控制、全息技術、大氣污染測定和地質測量等。醫學上用于眼病、皮膚病治療及外科手術。

   (二)對機體影響

    1.對眼睛的傷害  激光能燒傷生物組織,尤其對視網膜的灼傷為多見。眼睛最容易受到近紫外、近紅外和可見光頻段激光輻射的損害。因為激光束能通過眼自身的屈光系統在視網膜上聚焦成一個非常小的光斑,使光能高度集中而導致灼傷。處在紅外區的激光輻射(如二氧化碳激光)易被表層組織吸收,僅能引起角膜損傷。頻率在紅外或微波區的激光可披虹照或晶體吸收而造成熱損傷,導致虹膜炎或白內障。  

    激光對跟睛的損傷,與激光的波長、脈沖寬度、脈沖間隙時間、光束的能量或功率密度、入射角度、光源特性和受照組織特性等因素有關。 

    眼瞎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有眩光感,出現視力模糊,或眼前出現固定黑影,甚至視覺喪失。激光對視網膜的損傷是無痛的,易被忽視。如激光束投影不在黃斑區中央凹,病人可毫無自覺癥狀,往往在體檢中波發現。長期經常接受小劑量和漫反射激光的照射,工作人員一般不會發現自己視力的損傷,有時只有—根神經衰弱的主訴,伴有工作后視力疲勞、眼痛等,無特異癥狀。激光對眼的意外損傷,除個別人發生永久性視力喪失外,多數經治療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激光對眼的損傷機理,目前多認為是熱作用、直接電場和光化學效應,但尚未完全清楚。   

    2.對皮膚的損害激光對皮膚的危害僅次于眼睛。大功率激光器在較大距離即可灼傷皮膚。皮膚損傷的表現為多種形式,從紅斑到水泡以至焦化、潰瘍、結疤。

    (2)防護措施

   1、安全教育與安全制度  參加激光作業的人員需接受激光危害及其安全防護的教育。作業場所應制定安全操作規程,必須確定操作區與危險帶,要有醒目的警告標志。對激光進行光學調試時,要先切斷電源。工作人員就業前后應作健康撿查,以眼為重點。

    2,防護設施  操作室圍護結構用吸光材料制成,色調宜稍暗。工作區照明宜充足。室內不得設置和安放能較強反射、折射光束的設備、用具和物件。激光束防光罩應用耐熱、防燃、不透光材料制成,它的開啟應與光束制動閘、光束放大系統裁斷器相連。

    3.個體防護用品  穿著防燃工作服,顏色略深可減少反光。防護眼鏡使用前必須經專業人員選擇、鑒定,并需定期測試其效率。   

    4.衛生標準  我國作業場所激光輻射衛生標準(GB 10435—89)中規定了眼直視激光束的最大容許照射量和激光照射皮膚的最大容許照射量,可參照有關手冊。

    五、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是一切能弓I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的總稱。其種類很多,具有衛生學意義的甩離輻射有:電子射線,β射線,β+射線,α射線,質子射線,中子射線,γ射線,X射線。  

    (一)接觸機體

    1.核工業系統  核原料的勘探、開采、冶煉與加工部門:核燃料和反應堆的生產、使用與研究部門。

    2.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劑的生產、加工和使用部門  ①生產開放型放射性物質(開放源)以及含有開放源的產品部門。如放射性發光涂料、核醫學診斷用放射性試劑等,②生產封閉型放射性物質(封閉源)以及含封閉源的儀器、設備等。如γ射線治療機、探傷機、輻照裝置以及厚度計、液位計等應用封閉源的自動化儀表等。

    3.射線發生器的生產和使用部門  包括各種加速器、X線發生器以及一些能將電子加速到5keV以上,伴生x線的電工設備。如電子顯微鏡、電子束焊機和高壓電子管等。對鄉鎮工業中的放射性作業亦不可忽視。

    (二)對機體影響 

    電離輻射過量照射人體可致嚴重后果。人體受各種電離輻射照射而發生的各種類型和程度的損傷(或疾病)總稱為放射性疾病。包括:①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②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內障;②放射性輻射所致遠期損傷,如放射線所致白血病。放射性疾病為國家法定職業病。

    電離輻射對人體損傷的生物學作用機理,一般認為可有:①原發作用,即電離輻射直接作用于對生命有重要意義的大分子,如脫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及酶類,使其發生電離、激發或化學鍵斷裂,引起分子變性和結構破壞。也可以是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的水分子,發生電離或激發,產生大量具有強氧化作用的OH、H02自由基,再同細胞內有機化合物相互作用,引起變性,繼而在體內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②繼發作用,是在一系列原發作用基礎上,染色體發生畸變,基因移位或脫失而致細胞核分裂抑制,產生病理性核分裂等;酶系統對射線極為敏感,由于酶失去活性也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

    放射性疾病的診斷和處理,國家已制訂五個標準:①《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GB 8280—87);②《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GB 8281—87);②《放射性皮膚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GB 8282—87)3④《放射性白內障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GB 8283—87);⑥《內照射放射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財》(GB 8284—87)。  

    (三)防護措施

    我國《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標準》(GB 4792—84)是進行放射防護工作的重要依據,其中包括對放射性工作的基本要求、放射工作人員的劑量限值、公眾中個人的劑量限值及放射性物質污染表面的導出限值等。此外,還有許多針對待定放射性工作或放射裝置而制定的國家標準。如《醫用診斷X線衛生防護標準》(GB 8279—87),《磷肥放射性鐳—226限量衛生標準》(GB 892l—88),《建筑材料放射衛生標準》(GB 6566—86)和《核電站放射衛生防護標準》(2BC 57001—84)等。  

    1.放射衛生防護基本原則

    (1)實踐的正當化:任何產生電離輻射的工作都應經過論證,使電離輻射所產生的危害同社會和個人從中獲得的利益相比是較小的;如果所獲利益不能超過付出的代價(包括健康損害代價和防護費用代價),則不應進行。

    (2)放射防護最優化:應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合理的并可達到的最低水平。  

    (3)個人劑量限制:使個人所受照射不超過規定的限值。

    2.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措施  雖然從事放射性工作的職業較多,接觸電離輻射的種類、程度和方式不同,但影響電離輻射對人體作用的基本因素仍然是電離輻射的質和量兩大因素,并與照射方式、接觸時間(外照射)或侵入途徑(內照射)有重要關系。因此,放射衛生防護的基本措施是:

    (1)控制輻射源的質和量:在不影響應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輻射源的活度(強度)、能量和毒性,以減少受照劑量。

    (2)外照射防護:基本方法有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三種。 

    (3)內照射防護:基本防護方法有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和個人防護等綜合性防護措。

    3.放射衛生防護管理  國務院發布的《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是目前我國放射衛生防護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規。。其中規定,從事放射工作的單位需獲得許可,進行登記,并劃定放射性工作場所。要定期進行放射衛生防護監測,包括個人劑量監測、工作場所監測、環境監測和電離輻射源監測。做好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監護,包活就業前健康檢查和就業后的定期健康檢查,并建立健康檔案。積極開展放射衛生防護知識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在鄉鎮工業格外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阿克| 洱源县| 屏南县| 南郑县| 长岭县| 积石山| 庆元县| 行唐县| 达孜县| 大余县| 方正县| 芜湖市| 沽源县| 萍乡市| 崇义县| 贺州市| 怀化市| 温宿县| 镇赉县| 交城县| 界首市| 承德市| 余干县| 仪陇县| 长治市| 武穴市| 法库县| 铁力市| 堆龙德庆县| 泸定县| 乐昌市| 东城区| 石泉县| 乃东县| 大新县| 洛宁县| 永清县| 蚌埠市| 曲水县|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