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理論的基礎是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辨識、消除或控制系統中的危險源,實現系統安全。其基本的內容包括系統危險源辨識、危險性評價、危險源控制等基本內容。危險源辨識、危險性評價、危險源控制也是現代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核心。
1.危險源辨識?
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者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
危險源辨識(Hazard Identification)是發現、識別系統中危險源的工作。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危險源控制的基礎,只有辨識了危險源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考慮如何采取措施控制危險源。?
以前,人們主要根據以往的事故經驗進行危險源辨識工作。例如,美國的海因里希建議通過與操作者交談或到現場檢查,查閱以往的事故記錄等方式發現危險源。由于危險源是“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比較隱蔽,所以危險源辨識是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在系統比較復雜的場合,危險源辨識工作更加困難,需要利用專門的方法,還需要許多知識和經驗。?
(1)進行危險源辨識所必須的知識和經驗。?
①關于對象系統的詳細知識,諸如系統的構造、系統的性能、系統的運行條件、系統中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流動情況等;?
②與系統設計、運行、維護等有關的知識、經驗和各種標準、規范、規程等;?
③關于對象系統中的危險源及其危害方面的知識。?
(2)危險源辨識方法可以粗略地分為對照法和系統安全分析法兩大類。?
①對照法。與有關的標準、規范、規程或經驗相對照來辨識危險源。有關的標準、規范、規程,以及常用的安全檢查表,都是在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因此,對照法是一種基于經驗的方法,適用于有以往經驗可供借鑒的情況。?
20世紀60年代以后,國外開始根據標準、規范、規程和安全檢查表辨識危險源。例如,美國職業安全衛生局(OSHA)等安全機構制訂、發行了各種安全檢查表,用于危險源辨識。安全檢查表是集合以往事故經驗形成的,其優點是簡單易行,其缺點是重點不突出,難免掛一漏萬。對照法的最大缺點是,在沒有可供參考的先例的新開發系統的場合沒法應用,它很少被單獨使用。?
②系統安全分析。系統安全分析是從安全角度進行的系統分析,通過揭示系統中可能導致系統故障或事故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聯來辨識系統中的危險源。系統安全分析方法經常被用來辨識可能帶來嚴重事故后果的危險源,也可用于辨識沒有事故經驗的系統的危險源。例如,拉氏姆遜教授在沒有核電站事故先例的情況下預測了核電站事故,辨識了危險源,并被以后發生的核電站事故所證實。系統越復雜,越需要利用系統安全分析方法來辨識危險源。?
2.危險源控制?
危險源控制(Hazard Control)是利用工程技術和管理手段消除、控制危險源,防止危險源導致事故、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物損失的工作。危險源控制的基本理論依據是能量意外釋放論。?
控制危險源主要通過工程技術手段來實現。危險源控制技術包括防止事故發生的安全技術和減少或避免事故損失的安全技術。前者在于約束、限制系統中的能量,防止發生意外的能量釋放;后者在于避免或減輕意外釋放的能量對人或物的作用。顯然,在采取危險源控制措施時,我們應該著眼于前者,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應做好充分準備,一旦發生事故時防止事故擴大或引起其他事故(二次事故),把事故造成的損失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
管理也是危險源控制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安全管理活動,控制系統中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環境因素,以有效地控制危險源。?
3.危險性評價?
危險性是指某種危險源導致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物損失的可能性。一般地,危險性包括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可能性和一旦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物損失的后果嚴重程度兩個方面的問題。?
系統危險性評價(System Risk Assessment)是對系統中危險源危險性的綜合評價。危險源的危險性評價包括對危險源自身危險性的評價和對危險源控制措施效果的評價兩方面的問題。?
系統中危險源的存在是絕對的,任何工業生產系統中都存在著若干危險源。受實際的人力、物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消除或控制所有的危險源,只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消除、控制危險性較大的危險源。在危險性評價的基礎上,按其危險性的大小把危險源分類排隊,可以為確定采取控制措施的優先次序提供依據。?
采取了危險源控制措施后進行的危險性評價,可以表明危險源控制措施的效果是否達到了預定的要求。如果采取控制措施后危險性仍然很高,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對策,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使危險性降低到預定的標準。當危險源的危險性很小時可以被忽略,則不必采取控制措施。?
4.危險源辨識、評價與控制的實施?
按一般意義上的理解,應該在危險源辨識的基礎上進行危險源評價,根據危險源危險性評價的結果采取危險源控制措施。實際工作中,這三項工作并非嚴格地按這樣的程序分階段獨立進行,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疊進行的。(見圖)?
圖 危險源辨識、控制和評價
如前所述,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不安全因素,按定義都可被看作是危險源。實際上受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約,只能把其中一部分危險性達到一定程度的不安全因素當作危險源來處理,忽略危險性較小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辨識危險源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危險性評價,以判別被考察的對象是否是危險源(不可忽略的、必須控制的)。?
在選擇控制措施控制危險源時,需要對控制措施的控制效果進行評價,通過評價選擇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這種評價通常是通過對比控制前和控制后危險源的危險性進行的。?
在采取危險源控制措施時雖然可以控制原有的危險源,危險源控制措施本身卻又可能帶來新的危險源和危險性。因此,在進行危險源控制時,仍然需要進行危險源辨識和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