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和工業危險源的辨識、評價與監控,是一項事關社會安全、穩定和發展的大事,也是現代安全科學領域內具有先導性、綜合性、難度大的工作,《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家安監總局《關于規范重大危險源監督與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對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和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生產做了明確的規定。去年中石油重慶開縣井噴事故、重慶天原化工廠氯氣泄漏和今年吉林石化雙苯廠爆炸事故,再次敲響了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警鐘,再次說明了加強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現以我公司重大危險源之一——合成氨廠液氨貯罐區(以下簡稱氨罐區)的安全監控防范介紹工業企業危險源的辨識、評價與監控措施。
二、液氨貯罐區基本情況簡介
我公司氨罐區現有2個液氨球罐(V=400m3)、2個液氨臥罐(V=100 m3)、3個液氨緩沖罐(V=18 m3),最大儲存量為447.8噸,儲罐操作壓力要求不超過2.06Mpa,正常工藝溫度為-11℃~10℃(一般為8℃)。液氨是一種具有強烈刺激性、有惡臭氣味的輕度危害毒物,能造成人員中毒,能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和爆炸,因此若管理不當等原因,可能導致中毒、爆炸、火災等事故,甚至污染周圍環境,造成更大范圍的危害。
三、重大危險源的辨識
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目前,我國對重大危險源的確定是建立在對危險物品的普查基礎上,儲存或者生產場所單元內存在的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GB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所規定的臨界量。另外,國家安監總局于2003年11月3日下發的《關于重大危險源申報登記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辦[2003]159號)中,規定重大危險源申報的類別有:貯罐、庫區(庫)、生產場所、壓力管道、鍋爐、壓力容器、煤礦(井下開采)等12類,其登記范圍更大,臨界量更小。
四、組織危險性分析與預測,明確導致危險危害因素的基本事件
通過對氨罐區生產子系統進行危險性預知分析,其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主要有:火災、爆炸危險、毒物危害和電流、機械、高處墜落、噪聲、低溫、化學灼傷、腐蝕傷害等,其主要的、嚴重的危險危害因素為火災、爆炸(化學或物理爆炸)、毒物危害。
為了預防災害性事故的發生,應改變過去傳統的管理方法,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科學方法,從消除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入手,進行危險性分析和預測。目前,危險性分析和預測的方法主要有:檢查表、預先危險分析、可操作性研究、故障類型、影響及嚴重度分析、事件樹分析、事故樹分析等。
液氨貯罐(管道及其邊連接件)可能由于焊接裂紋、液氨對貯罐材料的應力腐蝕、安全附件失靈、檢驗問題、超壓運行、壓力急劇升高等因素產生物理爆炸。
液氨貯罐或管道及其邊連接件可能由于加工制造、安裝時的缺陷、材質的腐蝕等,都會使設備出現裂紋,使液氨泄漏,液氨一旦泄漏后可能會引起火災、爆炸、中毒或環境污染事故。
通過對液氨貯罐物理爆炸事故和液氨燃爆事故進行事故樹分析(本文略),導致液氨貯罐物理爆炸事故的基本事件有20個,導致液氨燃爆事故的基本事件有16個,只要有效地控制這些基本事件不發生,就完全可以預防火災、爆炸、中毒、污染事故。所以制定預防對策措施應以這些基本事件為依據。
五、開展安全評價評估,明確潛在危險程度和事故模擬后果
根據《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定期委托中介機構進行安全評價評估。其中,對重大危險源潛在危險程度評價是應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對系統(單元)存在的危險性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斷系統(單元)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及嚴重程度,以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使系統(單元)達到社會所要求的安全標準。我公司在安全評價中采用英國帝國化學公司蒙德火災、爆炸、毒性指標評價法對氨罐區的火災、爆炸、毒性的危害程度進行定量風險評價,評價結果是現實危險度為高(2類),并提出了要特別針對存在的不足之處落實整改,在安全預防措施和防火防爆防毒措施上應進一步加強。
在安全評價評估中,事故后果模擬分析是危險源危險分析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定量地描述一個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對工廠、對廠內職工、對廠外居民,甚至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嚴重程度。火災、爆炸、中毒是常見的重大事故,經常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影響社會穩定。常用大氣中有毒氣體擴散模型和沸騰擴散為蒸氣爆炸(BLEVE)傷害模型進行事故后果模擬分析。通過模擬計算分析,幾率最高的是液氨泄漏中毒事故,若發生一般事故,波及范圍達罐區及周邊操作崗位,發生重大事故,波及范圍可達周圍廠區和附近居民。
六、制定、落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重大危險源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根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導則(單位版)》1.單位及危險源等基本情況,2.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3.專職應急救援機構裝備配備情況與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安全、消防、個體防護的設備、器材及其分布,4.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5.報警、通訊聯絡方式,6.事故緊急處理措施,7.人員緊急疏散、撤離,8.危險區的隔離與事故現場保衛,9.檢測、搶救、救援及控制措施,10.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11.現場保護與現場洗消,12.應急救援保障,13.預案分級響應條件,14.事故應急救援終止程序與現場恢復,15.應急培訓計劃,16.演練計劃,17.附件等。
為保證應急救援預案得到有效落實,應建立完善的應急救援組織和足夠的物質保障,定期組織安全培訓和演習,使崗位操作人員、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生產系統指揮人員熟練掌握各種事故狀態下的應急處置方案和程序,提高干部和職工的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
七、制定實施監控防范措施
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重在預防,根據危險性分析與預測和安全評價,認真制定、落實監控防范措施是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是預防重特大事故的關鍵。監控防范措施的制定應從人—機—環境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綜合研究。我公司氨罐區的監控防范措施如下:
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如:危險源重點監控規定、安全操作規程、安全值班制度、信息反饋制度、危險作業審批制度、異常情況應急措施、考核獎懲制度等。
2、至少每3年進行一次安全評估(已進行安全評價并符合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要求的,可不必進行安全評估)。要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登記,建立完善各種管理檔案,并向當地安監部門做好申報登記工作。
3、精心操作,持證上崗,認真執行工藝指標,加強設備檢查、維護與保養,并做好記錄。如:嚴格控制液氨貯罐的液位,安裝液位高低位報警器。在來氨的合成崗位的放氨操作,裝設超壓報警裝置,放氨壓力表保證靈敏準確。
4、貯罐上的各種安全附件要保證靈敏可靠。安全閥每年至少檢驗一次,檢驗后應加上鉛封。磁性翻板液位計顯色保證清晰明顯。
5、嚴格執行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的管理規定,對貯罐和壓力管道及其連接件堅持定期檢驗,有超標缺陷的貯罐、管道,要個別情況個別對待,檢驗周期應按規定和具體情況而定,每次檢驗情況要詳細記錄。
6、預防應力腐蝕,使用中應盡可能保持較低的工作溫度,低濕貯存。發現裂紋補焊時,在焊接工藝上采取措施,減少焊接殘余應力。
7、加大對搶險搶修、個人防護、醫療救護、通信聯絡、堵漏器材、報警裝置的投入,如空氣呼吸器(或氣氛呼吸器)、過濾式防氨面具、防化服、管道裂條包捆套裝、法蘭夾具、帶壓堵漏劑等。崗位上按規范配置消防栓和消防器材,設置氨泄漏報警儀。各類防護、搶險等裝置、器材、用品平時要專人維護、保管、檢驗,確保始終處于完好狀態。
8、罐區應設防護堤或低位事故槽,排水系統要設安全水封和截止閥。
9、罐區內電氣、儀表設施必須符合防爆規定,加強明火管理,嚴格執行動火安全作業規程。防雷、防靜電接地要定期檢測,保證合格。
10、認真細致制定安全檢查表,定期對照檢查表逐項逐條檢查。對發現的隱患要及時整改,要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資金、責任人、期限等,整改期間要采取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并做好整改記錄和信息反饋。
11、加強對作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安全責任態度教育,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事故應急救援演練,使其掌握設備的結構、性能特點、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主要危險類型及其原因、控制事故發生的方法、相應的應急救措施和各種具體管理要求等。
12、對作業場所的氨嘗試定期檢測,對崗位作業人員定期健康體檢,指導作業人員了解工作場所的有害有毒因素和緊急救護措施,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13、建立健全信息反饋系統,各級領導和安全管理部門要定期召開安全例會,定期檢查崗位監控防范和應急救援工作情況,分析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
14、嚴格考核和獎懲,安全升級競賽和評選先進相結合,實現安全管理的閉合,通過逐年提高要求,促進危險源控制系統的水平不斷提高。
八、結束語
我公司氨罐區通過應用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和監控技術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建立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重在預防,貴在落實,以真正做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不斷推進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工作的進展與深入,不斷提高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的績效,將重大危險源的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開創安全工作的新局面。
下一篇:合成氨廠危險有害因素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