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嘯悲劇讓許多人開始關心“應急聯動”這一說法,因為大部分人認為:假如東南亞一些城市的應急聯動工作做得好,這場悲劇本不會造成如此大的損失。無獨有偶,北京市在今年年初也遭遇了一場暴雨,造成道路交通癱瘓了好幾個小時,交管部門干著急卻一時也無能為力。這樣的事件,本來也應該有一套完整的應急聯動方案來解決。
政府推動
城市應急聯動的建設,自然要由政府牽頭。前段時間由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北京市政府辦公廳主辦了“第二屆中國政府電子政務論壇”。本次論壇的主題就是“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
據了解,近兩年來,國務院用了很大力量組織制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及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共編制各類應急預案106件。到目前為止,各省區市都已經完成省級總體應急預案編制工作。也就是說,全國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全國應急預案體系,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盡管已經把應急聯動的基礎搭好,要把各項應急預案落到實處,還需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其中,重要一環就是政府要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手段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比如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加強應急管理科學研究,提高應急裝備和技術水平,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形成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應急聯動最基本的要求,莫過于兩個字:快、暢。因為只有爭分奪秒,反應快速,才能應急;只有各單位溝通暢通無阻,才能聯動。 因此應急聯動的信息化平臺成了實現城市應急聯動方案的大動脈,時刻輸送著應急的血液。
廠商配合
政府既然已經打好了實現應急聯動的基礎,軟件廠商要做的就是打造堅強的應急聯動大動脈——信息化平臺。
但要做到其實并不容易。應急管理信息系統作為電子政務建設的一部分,它的建立和實施,能為各級政府在應急指揮中做出正確決策,保持通信暢通、數據完備、指揮到位提供技術保障。而其樞紐——城市應急指揮中心,是在發生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時,為市領導統一指揮全市各種緊急救助力量和協調各種應急資源的高度智能化的指揮機構。它的系統建設立足于平戰結合的原則,既要滿足應急值班室日常工作的需要,又能夠承擔起緊急狀態下全市應急指揮的職能。
在多年電子政務市場實踐的基礎上,方正借助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開發出一個遵循資源整合、協同辦公的設計思路,能夠協助各級政府應對各類突發的緊急事件,實現應急事件事前的監測、預警、防范;應急事件發生時進行快速、準確、科學地決策、協調、調度和指揮,向公眾提供緊急救助信息和服務;事后進行事件評估等工作的應急管理信息化平臺。采用該平臺建立應急系統,可以為政府構建起全面的應急預警、處警的平臺,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警區以及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統一指揮協調,快速反應、信息共享、應急聯動、輔助領導決策分析等,充分體現了政府應急管理系統建設中“平戰結合、平災兼容”的要求。
這一套應急管理平臺,已經廣泛應用于包括北京市政府SARS信息報送及決策分析支持系統、北京市公安局信息系統、中石化安全監控指揮系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突發公共事業應急監測信息系統、貴陽城市應急聯動系統以及地震總局應急指揮系統等各類政府機構。
上一篇:科學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下一篇:強化戰略思維 做好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