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力發電場的建設中建立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預警機制,完善風電場建設施工應急救援體系是健全和提高風電場建設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實施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作者有幸參與到我國風電建設隊伍當中,本文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風電場的危險源辨識與應急管理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風力發電場;危險源;辨識;應急管理
1引言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環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睞。根據發改委對外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1000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要達到3000萬千瓦,風電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到來,全國在有自然條件的省份,如新疆、甘肅、內蒙及沿海的江蘇等省份,“千萬級風電能源基地”建設已經開始。在風力發電場的建設中建立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預警機制,完善風電場建設施工應急救援體系是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生產法》和國務院《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健全和提高風電場建設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實施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作者有幸參與到我國風電建設隊伍當中,本文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風電場的危險源辨識與應急管理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
2風電場情況簡介
風力發電場是將自然界的風能轉化為電能的場所,風力發電場通常建設在有豐富風力資源的場地上,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內蒙及山東、江蘇等地區。風電場通常具有地理位置偏、自然條件差、占地面積大、技術領域寬等特點。通常風電場由風機工程、集電線路、升壓站、送電線路、對端變電站擴建幾大部分組成。一座5萬千瓦的風力發電場,占地面積約10~20km2,通常由數量約40座風力發電機組組成,需要建設20-30公里的集電線路,占地50畝左右的升壓站,和長達幾十公里的送電線路及負責線路接入的對端變電站擴建工程組成。在這漫長的施工作業面上,多只隊伍同時開展工作,點多面廣,安全問題矛盾凸現。對于工程的安全管理組織來講,一個施工項目是一個重大危險源,只有對各分項工程的的危險源進行辨識,在危險源辨識的基礎上建立事故緊急救援體系,進行有效的應急管理,才能真正的達到“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和“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風電場的危險源辨識
風力發電場的建設周期通常為8~10個月,在這期間,由于風電場建設施工作業面長,勞動力密集的特點,通常將建設過程分為基礎施工、設備安裝、網絡組織及電氣調試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施工特點,針對不同階段的施工特點,進行分階段的危險源辨識,有針對性的準備應急預案,從而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安全管理。
3.1基礎施工階段
在基礎施工階段,各單元項目主要以基礎面施工為主,在風機工程、集送電線路、升壓站、對端擴建均開始基礎開挖、鋼筋綁扎,砼澆筑的工作。本階段的特點是雖然作業面大,但是工作性質比較一致,特點突出,易于進行同質化管理。在本階段,主要危險源為各型基礎開挖過程中的土石方坍塌;鋼筋綁扎中的金屬切割、焊接及各種施工電器設備的安全保護;基礎砼施工中模板與支撐、物料提升、腳手架失穩造成倒塌意外;以及施工工程車輛運行、維修、裝配中造成的意外傷害。
3.2設備安裝階段
在設備的安裝階段,由于個作業面的工作差異性開始顯露出來。在風機工程作業面上,風機塔筒、機艙、輪轂、葉片、箱變開始吊裝,大型吊裝機械的起重危害,搬運過程中的高空墜落、包括大噸位吊車的拆裝、現場移動意外成為主要的危險源;在升壓站及對端擴建現場,支構架開始組立,輔助設施開始建設,在高空作業中因防護措施不到位、人員未配系安全繩造成的人員踏空、滑到、失穩等意外,人員受到垂直作業面交叉作業中墜落物體的打擊,還有施工中模板與支撐、物料提升、腳手架失穩造成坍塌意外是本階段的主要危險源;在集送電線路上,鐵塔開始組立,桿塔組立過程中的起重、登高、物料堆放引起的意外傷害和桿塔組件的金屬切割、打孔及各種施工電器的安全保護成為主要的危險源。
3.3網絡組織及電氣調試階段
在本階段,各單元工程開始組網連接,設立清晰的施工分界點,合理的安排分界點施工工序及人員是防止因為施工分界點不明晰而造成意外責任傷害的主要手段。在集送電線路工程上,放線過程中的走向、工藝不良、拖放導線造成機械傷害,人員高空作業時安全帶、安全帽的使用,安全防護設施的不到位引起高空墜物傷害成為主要危險源。升壓站的輔助設施開始裝修,輔助設備安裝中的電氣、起重危險也不能輕視。各單元工程電氣調試中的觸電傷害,高壓設備意外傷害也是主要的危險源。
3.4其他危險源
風電場的建設通常在風能較為豐富的地區,這種地區通常是極端天氣易發地區,所以在風電場建設中針對不同的季節特點所能出現的極端天氣也要做好積極地應對。做好防風、防沙、防暴雨、防雷、防凍及野外的防火工作都至關重要。
3風電場建設中的安全應急管理
應急管理指社會、自然、工程技術等方面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保證人、機、物安全的活動。在風電場的建設中,由于風電場通常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密度小,發生極端惡劣天氣的幾率高,大型工程設備多等特點,主要針對極端天氣和工程方面的突發事件進行管理,保證人、機、物的安全狀態。在我們對風電場特點和不同階段危險源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季節、不同的工作階段,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在應急管理中突出風電建設特點,充分體現“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應急思想,保證施工的安全進行。
3.1預防
在應急管理中預防主要指通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等手段,防止事故的發生或通過預先采取的預防措施,達到降低或減緩事故影響或后果的嚴重程度。在風電場的建設過程中,對各單元施工單位人員的安全教育是預防事故發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將安全教育貫穿到整個電廠的建設周期上來,針對不同的施工階段,針對不同的施工隊伍,結合各階段對危險源的識別和季節特點,采用宣傳資料,宣傳片,安全問答,集中授課等多種形式對電廠建設人員進行學習教育,增強施工人員的施工中及惡劣氣候條件下的自我保護能力。完善安全工器具的配備,對安全工器具配備不到位的單位進行處罰,對于配備安全工器具不使用或不能正確使用的人員進行教育、警告及處罰。由于風電場作業面大,作業點多的特點,在所有作業點均須設置遮攔、警示牌和明顯標志。加強野外施工點的安全巡視,在野外施工面上盡可能減少夜間施工,如必須夜間施工的作業面必需進行備案,要保證充足照明并由安全員進行全程監控。
3.2準備
應急準備是應急管理過程中的一個極為關鍵的過程,他是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為迅速有效的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所做的各種準備。在安委會的基礎上成立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建立事故應急指揮體制,針對不同工作階段的危險源特點制定事故應急預案。在風電場的建設工地,由于工地地廣人稀,作業戰線長的特點,應急準備中的通信和交通保障成為能否真正實現事故應急預案的關鍵點。在現場,應建立多套通信系統同時運行的模式,通常采用GSM、CDMA、固話、專用無線電臺四套通信系統同時使用,互為備用的模式,設立專用的應急響應固定電話,公布電話號碼;安全員配備GSM/CDMA雙模手機與對講機,各工隊負責人采用手機,對講機互為備用模式,建立較為可靠的通信保障。在交通保障方面,采用專用保障車輛和工地所有施工統一指揮的互備模式。專用保障車輛配備專用司機,不得因其他原因擅自調動;將所有工程車輛首先覆蓋在上述的通信系統之下,以便于在應急情況下的調度和應付可能出現的交通接力。有了通信和交通的保證,并對預先制定事故應急預案進行演練,在演習基礎上完善預案,做好應急準備的各項工作。
3.3響應和恢復
應急響應是在事故發生后立即采取應急與救援行動,實施已經過演練的事故應急預案。并在事故發生后的馬上將事故的影響區域恢復到安全的狀態,并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在風電場的建設中,由于工作面點多線長,通常在事故發生后首先對現場進行封閉,充分研究事故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后再開封現場,充分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恢復施工。
4結語
在我國大步邁向現代化的今天,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在各條戰線上如火如荼地展開,與此同時,工程安全問題也被國家高度重視,國務院確定2009年為“安全生產年”,并將安全生產月的主題定為“關愛生命,安全發展”。本文敘述結合了作者本人在風電場建設中安全管理中的一點積累,希望能為千萬同行提供點滴參考,共同為“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大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中國安全科技中心.中國安全生產大百科全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賴慶隆.淺論電力建設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辨識與防治[DB/OL].中國電力安全管理網,2009-07-08.
上一篇:礦山救護工作原則
下一篇:對完善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