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H2SO4,是一種無色油狀具有腐蝕性的液體。不揮發,有強烈吸濕性。與水混溶可釋放大量的熱。工業上廣泛應用于化工、制藥、化肥、冶金機械等行業,工人有較多接觸機會。
硫酸對人體的危害可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損害兩個方面。急性中毒分為吸入中毒、皮膚及眼灼傷、口服中毒。吸入中毒表現為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嚴重者發生喉頭水腫、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甚至肺水腫。皮膚及眼灼傷表現為皮膚接觸濃硫酸后,局部后刺痛,如立即沖洗,皮膚僅現潮紅,否則由潮紅轉為暗褐色,繼而破潰,潰瘍多較深;眼濺入硫酸后可引起結膜炎和水腫,角膜渾濁以至穿孔,嚴重者可引起全眼炎以至完全失明。口服中毒表現為誤服硫酸后,口腔、咽部、胸骨和腹部立即有劇烈的灼熱痛,唇、口腔、咽部均見灼傷以至潰瘍形成,嘔吐物中伴有大量棕褐色物和食道與胃粘膜碎片,病人煩躁不安、嗜睡、吞咽困難、聲音嘶啞、便秘或腹瀉,嚴重者發生喉痙攣、聲門水腫、胃穿孔、腹膜炎、腎臟損害、休克乃至死亡。硫酸對人體的長期影響表現為鼻粘膜萎縮伴有嗅覺減退或消失,慢性支氣管炎和牙齒酸蝕癥等。長期接觸高濃度硫酸霧的工人,可發生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硬變,出現胸痛、胸悶、氣喘等癥狀。
發生二氧化硫和硫酸霧的生產過程應加以密閉,通風排氣,加強設備檢修,重視容器安全落實運輸裝卸作業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實例1 上海某皮革化工廠主要生產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生產的化學反應: 水(33l)+硫酸(200l)+丙烯腈→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酰胺+甲醇→丙烯酸甲酯,經蒸發、精餾,成為丙烯酸甲酯精品。
1989年12月23日,該廠聘請5名大學教師進行丙烯酸甲酯試生產,生產現場約10名職工在旁觀看。當丙烯腈加至六分之一時,反應鍋發生了沖料,大量氣霧噴出,10名職工有明顯呼吸道刺激癥狀和皮膚、眼晴刺激癥狀,醫院診斷為硫酸霧吸入和化學性眼灼傷。
事故發生原因:試生產工藝不規范,水溫和硫酸濃度超過反應要求,造成硫酸霧外噴,職工缺乏防護和現場搶救知識,車間安全通道不暢。
實例2 1997年10月6日上午8時30分,上海某化工公司粘膠保全工高某在粘膠酸站例行巡檢時,酸站擋車工張某向他反映旋流器(用于稀釋濃硫酸的容器)的濃硫酸管道壞了,使一部分濃硫酸流入酸槽與墻之間一寬0.65米、長3米的夾弄內,加之原有積水,地上有約4cm厚的積液。高某與組內人員商量后,徑自走向夾弄查看。上午9時許,檢修工劉某發現高某光著上身,搖搖晃晃走過來,劉某即到保健站匯報情況,等保健站醫生趕到,見高某仰面躺在離夾弄口20米左右的污水溝內,雙手撐地但無力坐起,面部左下側及胸前、四肢處有些發白。保健醫生當即將他拉出,用清水沖洗后立即送醫院搶救,經搶救無效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教育,危險作業時無現場人員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