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管理的一種方法—單元預警法
一、從生產事故風險公式談起
風險是危險、危害事件的可能性與危險、危害事件嚴重程度的綜合度量。常用的表達公式是:
R = f ( F, C )
式中 R-生產系統事故風險;
F-生產系統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C-生產系統發生事故的嚴重程度。
通過上式可以看出:一、從生產過程中事故發生的角度看,生產事故風險來源于兩個方面,(1)生產過程中發生事故的概率,即事故概率風險。它是用來預測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省么事故及其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2)生產過程中發生事故的后果,反映了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什么事故,且一旦事故發生,會造成什么樣的損失。二、從生產過程中事故發生的結果看,發生事故的概率越大,或者事故的嚴重程度越大,生產事故的風險也就越大。三、從生產事故風險的管理方面,降低生產事故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發生事故的概率和事故發生的后果,或者是根據生辰具體情況,本著可行、有效的原則,降低其中之一。
二、安全生產管理是一門科學
人類預防事故的“三大對策”,是安全工程技術對策、安全教育對策和安全管理對策。綜觀我國近年來在安全生產管理方面的工作,明顯存在著側重于宣傳教育和行政管理,工程技術對策部夠;側重于單個事故后的處理,事故原因的系統分析和理論研究不足。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應該從傳統的事故管理轉變為現代的事件分析與隱患管理;從傳統的靜態模式安全管理轉變為現代的安全動態管理;從傳統的被動、輔助、滯后的安全管理程式轉變為現代主動、主導、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從過去企業只顧生產經濟效益的安全輔助管理轉變為現代化的效益、環境、安全于衛生綜合管理等。
安全管理理論,從早期的事故后管理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的強化超前、預防型管理;從近代事故的管理發展到現代的隱患管理;從事故致因理論基礎上的管理發展到現代的科學管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從傳統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常規督察手段發張到現代的法制手段、科學手段和文化手段;從基本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發展到現代的“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科學管理。
三、安全生產管理的基本理論
(一)安全系統論
系統工程試現代管理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安全系統工程試以預測和預防事故為中心,以識別、分析、評價和控制系統風險為重點,研究安全事故預防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在事故預防過程中,安全系統涉及兩個系統對象;事故系統和安全系統。
事故系統涉及四個要素,通常稱“4M”要素:人(Men),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產生的最直接的因素;機(Machine),機器的不安全狀態也是事故產生的直接因素;環境(Medium),不良的生產環境影響人的行為,同時對機械設備產生不良的作用;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試管理,因為管理對人、機、黃精都會產生作用和影像。
安全系統的要素試:人,人的安全素質(心里與生理素質、安全能力素質、文化素質);物,設備于環境的安全可能性(設計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產過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發揮)是安全的基礎保障。
認識事故系統要素,對指導我們通過打破事故系統來保障人類的安全具有實際的意義,但是,這種認識帶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動的、滯后的,而從安全系統的角度出發,則具有超前和預防的意義,因此,從建設安全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義,根符合科學性原則。
(二)事故致因理論
為了主動、有效地預防事故,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和認識事故發生的原因。根據事故理論的研,事故具有三種基本性質,即因果性、隨機性與偶然性、潛在性與必然性。可以說每一起事故發生,盡管或多或少都存在偶然性,但卻無一例外的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必然性,因此,預防和避免事故的關鍵就在于找出事故發生的規律,識別、發現并且消除導致事故的必然原因,是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由于現代工業生產系統是人造系統,因此,任何事故從理論和客觀上講,都是可預防的。
1. 安全生產的經典理論——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連鎖論(多米諾骨牌事故論)
1931年,美國工程師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著名的事故因果連鎖論,用以闡述導致事故的各種原因因素之間及與事故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事故的發生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盡管施工事故發生可能在某一瞬間,確是一系列互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繼發生的結果。
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連鎖過程包括如下5個因素:遺傳和社會環境、人的缺點、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事故、上海。他認為,遺傳和社會環境、人的事物、人的不安全行為和事件是導致事故的連鎖原因,就像著名的多米諾骨牌一樣,一旦第一張倒下,就會導致第二張、第三張直至第五張骨牌依次倒下,最終導致事故和相應的損失。同時,他還指出,控制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減少傷害和損失的關鍵環節在于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即抽去第三張骨牌就有可能避免第四和第五張骨牌的倒下。他認為,只要消除了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性,努力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安全事故就不會發生,由此造成的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也就無從談起。這一理論從產生伊始就北廣泛用于安全生產工作之中,也是搞好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則。
2. 博德事故因果連鎖論
在海因希里事故因果連鎖論的基礎上,博得提出了反映現代安全觀點的事故因果模型。
博得事故因果模型的基本觀點如下:
(1) 控制不足——管理。事故因果連鎖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大多數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術的改進來預防事故是不現實的,需要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防止事故的發生。如果安全管理上出現缺陷,就會使得導致事故基本原因的出現
(2) 基本原因——起源論。為了從根本上預防事故,必須查明事故的基本原因,并針對查明的基本原因采取政策。基本原因包括個人原因及工作有關的原因。所謂起源論,是在于找出問題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上。
(3) 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為或不安全狀態時事故的直接原因,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加以追究的原因。但是,直接原因不過是像基本原因那樣的深層原因的征兆,是一種表面現象。
(4) 事故——接觸。從使用的目的出發,往往把事故定義為最終導致人員身體損傷、死亡、財產損失的,不希望的事故。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把事故看作是人的身體或構筑物、設備與超過其 值的能量的接觸,或人體與妨礙正常生產活動的物質的接觸。
(5) 傷害——損壞——損失。博得模型中的傷害,包括了工傷、職業病,以及對人員精神方面、神經方面或全身性的不利影響。人員傷害及財務損壞統稱為損失。
四、公路工程安全生產的特點
(一)產品生產的不固定性
交通建設產品一般均為比較復雜的、大型的、投資多的一次性產品,或稱單件性產品。在產品形成過程中,要根據其構成特點、技術要求、使用功能、合同約定的質量、工期和資金等條件,進行施工生產和系統管理。當這一產品完成后,施工單位就必須轉移到新的施工點去,環境多邊,施工人員流動性大。
(二)露天作業條件惡劣性
交通建設工程施工大多試在露天空曠的場地或水域完成的,有些甚至要在懸崖、深谷、潮汐海浪洶涌等處作業,環境相當艱苦,防護條件差,生產和管理復雜,容易發生傷亡事故。
(三)結構龐大施工高空性
交通建設產品的結構十分龐大,操作工人大多在十幾米,甚至幾百米的高空進行施工作業,容易產生高出墜落的傷亡事故。
(四)施工隊伍流動性大、素質參差不齊,實施安全管理的困難性
近年來,由于工程建設發展迅速,缺乏大量有技術基礎并能熟練操作的工人,大批文化水平較低、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農民進入建設隊伍,導致施工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而且由于施工隊伍流動性大,多數務工人員還不太了解如何按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施工作業。
(五)手工操作多、體力消耗大、強度高, 造成勞動保護的艱巨性
在惡劣的作業環境下,施工人員手工操作多,體能耗費大,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都比其他行業要大,其職業危害嚴重,帶來了個人勞動保護的艱巨性。
(六)產品品種多樣性、施工工藝多變性,導致安全管理的復雜性
由于交通建設產品品種多樣性,施工生產工藝復雜多變性,如一座橋從基礎、下部結構、上部結構至竣工驗收,各道施工工序均有其部同的特性,其部安全的因素各不相同。同時,隨著工程建設的進展,施工現場的不安全因素也在變化,要求施工單位必須針對施工進度和施工現場實際情況不斷地、及時地采取安全技術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予以保證。
(七)施工場地窄小,帶來多工種作業的立體交叉性
近年來,交通建設工程由低向高發展,由地上向地下、水下發展,施工現場卻由寬向窄發展,致使施工場地與施工條件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工種立體交叉作業增加。導致機械傷害、物體打擊事故增多。
施工安全生產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施工生產的部安全隱患多存在于高處作業、交叉作業、垂直運輸、個人勞動保護以及使用電氣機具等環節,傷亡事故頁多發生在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坍塌等方面。同時,新、奇、個性化的建筑產品的出現,給交通建設工程施工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給交通建設工程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護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更加有效地進行安全生產管理,劃小單元,使其作業內容相對簡單明確,安全生產的影響因素重點突出,這樣排查隱患,風險控制就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應用單元預警法管理安全生產
(一)單元預警法就是將公路工程根據作業內容、作業地點的不通,將管理對象劃分為若干單元。通過對單元范圍內的施工工藝、天氣狀況等安全隱患源的排查分析,給作業人員提出相應的安全風險超前警示。
(二)應用單元預警法進行安全生產管理的前提是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機具設備基本完好、一線管理和施工人員達到應有的基本素質。
(三)應用單元預警法主要步驟,(1)確定管理對象和范圍,劃分單元。(2)檢查應用單元預警法進行安全生產管理的前提條件試否符合。(3)熟悉單元范圍內工作目標與計劃、施工工藝和工序、機具設備運轉狀況以及其他技術要求。(4)了解下一個工作日的工作內容、天氣狀況,確定安全風險預警等級,并以一定形式傳達給現場作業人員。(5)檢查當日的安全生產情況,并做好記錄和分析(見框圖)
1. 劃分單元。劃分單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進行危險有害因素分析,劃分單元的方法很多,按作業場所劃分、按生產工藝功能劃分、按危險因素類別劃分、按作業場所劃分、按工種劃分和按作業性質劃分等。但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劃分方法,都應堅持生產過程相對獨立、空間上相對獨立、事故范圍相對獨立和具有明顯的界限的原則。
2. 檢查應用條件。應用單元預警法,必須滿足四個基本條件:(1)安全目標,(2)主要危險源與不利環境因素識別,(3)施工現場安全生產保證措施(制度建設和安全檢查),(4)安全教育和培訓(施工工藝技術交底)。
3. 熟悉單元情況。根據建設工程的特點,大致上可以從5個途徑進行了解:(1)工程目標,(2)工程主要內容,(3)工程實施的主要工序和時間,(4)工程實施中主要危險,(5)工程所處的環境(包括地形、氣候)。
4. 確定預警等級
(1)預警等級:根據危險程度、影像范圍、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體上劃分為“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4個等級。相應的預警顏色為藍、黃、橙、紅。
(2)考慮因素:①根據施工工藝:
•>2m的高空(開挖深度)的高出作業
•多臺機械設備的同時作業
•爆破作業
•大型支架、模板、門架安裝與拆除
•起吊、打樁、鉆井(眼)、攪拌、攤鋪等機械作業
•水上、潛水作業
•梁板現澆與架設
•隧道混凝土襯砌等
②是根據施工環境
•易燃、易爆物品
•臨時用電
•邊通車邊施工
•水上通航
•粉塵、噪音、通風不良等
③是根據施工氣候
•雨天、霧天、大風、冰雪和夜晚等
•高溫、嚴寒
(3)預警等級的含義:
•“一般”(藍色),在考慮因素的三個方面中。一個單元內有一項發生,如:某高速公路路面攤鋪現場,天氣良好、施工環境達標,但由于有攤鋪機、壓路機和運料車等多臺機械設備同時作業,因此該單元預警可以定為具有“一般” 的危險性。
•“較重”(黃色),在考慮因素的三個方面中,一個單元有兩項同時發生,可以定為具有“較重” 危險性。如:在石方爆破區,施工車輛來往作業點,單元預警可定為“較重”危險性。
•“嚴重”(橙色)、“特別嚴重”(紅色),在考慮的三個方面中,一個單元內有三項(含三項)以上的同時存在,可以定為具有“嚴重”或“特別嚴重”的危險性。
5. 預警發布:確定預警等級,目的是提醒施工作業人員對自身現場環境的危險性的了解,強化危險意識,防患于未然。因此,用廣播、警示牌和班前交底會等形式及時地傳達給施工企業人員至為重要。
六、危險評價方法討論
危險評價方法是應用單元預警法進行安全生產管理的關鍵。對事物的評價方法可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單元預警法是一種定性評價方法。
定性評價方法的特點試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評價過程簡單。目前定性危險評價方法在國內外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北廣泛使用。但定性危險評價方法往往依靠經驗,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評價結果有時因評價人員的經驗和經理等有相當的差異。
定量評價方法是基于量的試驗結果和廣泛的事故資料統計分析獲得的指標或規律(數學模型)對生產系統的工藝、設備、設施、環境、人員和管理方面的狀況進行定量的計算,評價結果試一些定量的指標,如:事故發生的概率、事故的傷害(或破壞)范圍、定量的危險性等。但該類評價方法要求數據準確,充分,分析過程完整,判斷和假設合理,特別是需要準確的給出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發生概率,這對顯然目前的工程實際是非常困難的。
任何危險評價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和條件,選擇危險評價方法,要針對共程實際情況、特點和評價目的,認真地分析和選擇。在滿足評價目的、能夠提供所需要的評價結果的前提下,應該選擇計算過程簡單、所需數據較少和容易獲取的評價方法,使評價工作量和要獲取的評價結果都是合理的,不要使評價出現無用的結果和不必要的麻煩。
安全生產警示牌制作示意圖
(位置:施工項目部內)
說明:1、警示牌為紅底白字。
2、天數、年月日等數字要設置為可更新的插牌式等形式
3、安全部門負責每日更新
安全生產單元預警牌制作示意圖
(位置:各個施工單元,有固定和可移動兩類)
說明:1、警示牌為白底紅字
2、尺寸也可自行確定
3、專職安全員負責每日內容填寫
項目部施工危險源發布牌制作示意圖
(擺放位置:施工項目部或拌和站)
說明:1、警示牌為白底紅字
2、專職安全員負責每日內容填寫
上一篇:水泥灌漿的安全要求有哪些?
下一篇:煤礦安全知識——機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