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在礦山安全生產方面,我們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差距很大。以煤礦為例,美國煤礦的百萬噸死亡率是0.03,波蘭是0.23以下,印度是0.5以下,俄羅斯是0.7以下,南非是0.23。而我國,即使設備和條件都有一定基礎的國有重點煤礦,目前百萬噸死亡率也高達1.27∽1.47。安全狀況不好,不僅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損害我國的國際政治形象,有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礦山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礦山企業一般從事原材料的開采與加工。礦山在生活環境、生產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有其明顯的特點,所以在礦山安全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政策扶持,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和最新技術成果培育和發展礦山安全文化。
1、礦山安全文化建設開始走上法制軌道
黨和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對全國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一個“國家監察、行業管理、企業負責、群眾監督”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正在形成。1992年11月7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2002年6月29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特別是《安全生產法》的實施對安全生產和安全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安全生產法》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安全生產的專門法律,是我國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的主體法,是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實現安全生產所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是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法律依據,是制裁各種安全生產違法犯罪行為的有力武器。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也必將指導我國礦山安全文化建設沿著法制的軌道健康發展。
2、傳媒對安全生產越來越關注
目前,安全生產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和輿論追蹤的焦點之一。在安全生產上,幾乎每一次大的事故,每一項重大舉措的出臺,都會引起各方面的強烈反響。全社會“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輿論氛圍正在形成,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
3、礦山安全文化建設受制于經濟基礎
礦山安全文化建設客觀上始終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企業良好的經濟狀況為安全文化建設創造了雄厚的物質條件,優秀的安全文化又推動企業的經濟發展。
礦山多數遠離大城市,以國有大型礦山為中心逐漸形成了礦山城市,這些國有大型礦山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文化事業的繁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文環境,企業安全狀況良好,企業安全文化正在形成。但是一些衰老礦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舉步為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許多鄉鎮礦山企業則規模偏小,工藝技術落后,安全生產條件差。加上多數小礦實行了租賃、承包、轉讓等多種形式的以民營為主的管理體制,企業法人短期行為嚴重,只顧賺錢,忽視安全,安全文化建設根本無從談起。
4、職工素質決定礦山安全文化建設的成敗
眾所周知,事故的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這兩個主要方面。從事故原因分析中發現,在物的不安全狀態背后,隱藏著人的不安全行為,所以在預防事故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的位置。一方面,人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人又是事故的肇事者。據統計分析,絕大部份事故是由于人的失誤,即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造成的。所以企業安全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素質”這個原則。
在我國一些現代化礦山企業,礦山裝備達到了現代化標準,生產效率高,安全狀況好,職工待遇高,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企業服務,大學生當礦工已不足為奇。在現代化礦山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豐富多彩。但整體上看,礦山企業是勞動密集性企業,工作環境復雜多變、臟亂甚至危險,生產資金投入不足,安全技措欠帳嚴重,職工勞動強度大,收入比較低,多數從業者文化水平不高。在鄉鎮小礦山職工隊伍特殊的構成對礦山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制約更加突出,在這里礦工多數是農村打工仔,他們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小農經濟思想、宗族思想占據主導地位,觀念陳舊。并且他們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習俗又千差萬別,職工之間缺乏思想融通,加上職工多為季節工和臨時工,流動性大,得過且過,不作長遠打算,雇傭思想和游民心理嚴重。因此,礦山安全文化建設的艱巨性可想而知。
上一篇:電力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下一篇:安全文化塑造本質型安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