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安全文化,是指企業根據其內外安全生產環境的變化,結合企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從企業的生產實踐中總結、提煉出安全生產理念或價值體系,以作為企業安全生產的方針和原則。安全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共識,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并形成一定的安全潛意識,是企業實現安全生產強有力的支撐。嚴酷的事實告訴我們,雖然企業制定了眾多的規章制度,但仍然無法杜絕事故的發生。面對電力生產新形勢,只有超越傳統安全管理體系的局限,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員工的思想,讓員工從內心認同企業安全文化,激發員工“生命至上、安全為天”的本能意識,才能實現根本的安全
一、安全文化的組成
企業安全文化由四部分組成即企業安全物質文化、企業安全精神文化、企業安全制度文化、企業安全行為文化。
(一)物質文化。
企業安全物質文化是指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中所使用的保護員工身心安全與健康的工具、設施、儀器儀表、護品護具等安全器物。它是最具有操作性的物質層面的安全文化,通過對現場安全設備設施的投入、工作人員安全防護用品的配置,最基礎的滿足安全生產所必須的物質需求。
1、護具護品:安全三寶、手套、三防鞋、防毒防化用具、防寒、防輻射、耐濕、耐酸的防護用品、防靜電裝備、焊工防護服等;
2、安全生產設備及裝置:各類超限自動保護裝置,超速、超壓、超濕、超負荷的自動保護裝置等;
3、安全防護器材、器件及儀表:阻燃、隔聲、隔熱、防毒、防輻射、電磁吸收材料及其檢測儀器儀表等;安全型防爆器件、光電報警器件、熱敏控溫器件等;
4、監測、測量、預警、預報裝置:水位儀、泄壓閥、氣壓表、消防器材、煙火監測儀、有害氣體報警儀、瓦斯監測器、自動報警儀、紅外監測器、音像報警系統等;
5、用于作業現場的安全警示帶、防護欄、各類標示牌等;
6、其他安全防護用途的物品:包括消除靜電和漏電的設備、轉動軸和皮帶輪等轉動部件的安全罩、防食物中毒的藥品、現場急救藥箱、保護環衛工人安全的反光背心等。
(二)制度文化。
為了保證安全生產,企業會在長期實踐和發展中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保障人和物安全的各種安全規章制度、操作規程、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安全管理責任制以及廠規、廠紀等,也包括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條例及有關的安全衛生技術標準,這些均屬于安全制度文化范圍。它是企業安全生產的運作保障機制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學性、原則性、規范性和時代性特點。制度文化既是適應物質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機制和載體。制度文化的這種中介的固定、傳遞功能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三)行為文化。
安全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杜絕人、設備設施出現不安全狀態、杜絕不安全事件發生。從發生事故的根源來看,無非是人、設備工具、管理指揮、作業對象和生產環境等單方面或幾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最難掌握的因素,物質、制度等最終都需要落實到人的行動中去,變成人的行為,因此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最終落腳點就是行為文化。企業不僅需要卓越的領導者、完善的制度、先進的設備,更需要員工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因此,讓每一位員工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尤其重要。員工有了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就有了企業安全穩定和諧的局面和相應的效益。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的形成要日積月累,要制度的約束和意識的培養,安全行為文化建設就是通過外在的灌輸和內心的接受的方式方法,促使員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塑造“本質安全人”。
(四)精神文化。
安全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從本質上看,它是全體員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思想(意識)、情感和意志的綜合體現;它是員工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接受安全熏陶、教育、約束后所逐漸形成的具有自覺性、主動性安全心理和思維特點的安全綜合素質;它反映了大部分員工對安全的認知與對危險的辯識總體平均能力。經過基礎的物質層安全文化的逐步完善,同時在制度安全文化的催化、傳承、固化、發展下,最終會在企業精神中形成一種對安全的一種潛意識,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方式和工作習慣,通過加工、整理而得到企業安全精神文化,進而影響員工行為方式、達到促進安全生產、建設和諧企業的最終目的。
二、安全文化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業安全文化,應始終堅持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相應的安全意識形態和安全價值觀。工作中積極倡導“遵章守紀、超前預防、風險分析、綜合治理”的安全理念,把隱患和問題當作事故進行“四不放過”來處理,堅持每項工作的PDCA循環,全員強化“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安全意識,形成“安全促生產,安全出效益,安全得幸福”的安全價值觀。
1、管理層及決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設。企業決策者及管理者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火車頭,給予了安全文化建設強大的動力,保證了建設過程中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應建立健全安全責任制體系,進行全面安全管理,嚴格執行安全例會制、領導安全值班制、安全工作定期匯報制、檢查制、獎懲制、崗位責任制等行之有效的傳統安全文化建設手段,強化事故隱患的排查與整改,增加安全投入,避免違章指揮、全面控制事故的發生;其次通過對相關部門授權、建立相應考核機制等方法,監督安全體系的實施,保證所有制度落實到人;最后定期聽取相關部門對執行情況的反饋意見,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
2、班組及員工的安全文化建設。班組是安全生產的最小單位,是安全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是安全文化的具體操作單元。班組應建立“多維、全方位、立體”的安全教育模式,包括以班前班后安全會、工作起止安全風險控制、節日前后設備安全運行分析、每周定期安全活動等為基礎的定期安全教育;以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崗位標準化、兩票三制為約束的安全制度教育;以開展各類安全競賽、實現“四不傷害”為目的的傳統安全文化教育。通過安全教育,培養全體員工的良好安全心態,強化安全意識,規范各類操作行為,全面提高個人安全技能,充分利用人的安全意識指導安全行為,用安全行為有效控制生產事故。
3、作業現場的安全文化建設。作業現場的安全往往是一票否決制,通過決策層及管理者對安全文化建設的推動、班組安全教育的不斷深化,安全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實際工作當中,作業現場仍需要不斷進行強化和警示。其方法簡單,投入不大,但效果明顯。安全警示牌、安全宣傳語、各類標示牌等均可引導現場作業人員“隨時學習,處處警戒”。這對營造企業安全文化氛圍,強化員工安全意識,提升企業形象,實現安全文明生產均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4、思想意識的安全文化建設。安全文化的最終需要深入每個人的思想意識,因此需要物質、思想兩手抓。通過宣傳手段張貼安全標語、懸掛安全標志、制作事故警示牌、安全生產信息公開、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安全競賽活動、安全演講比賽、安全知識搶答賽、征集安全寄語和安全格言、發安全短信等傳統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倡議員工對生命和健康負責,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對企業和社會負責,規范個人安全行為,讓各種安全理念不斷得到強化,以此內外兼修,使安全文化層層深入到每個人的內心,變成自覺的行為。
三、結束語
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企業文化,使企業與員工達成共識,協調企業對員工的需求和員工個人需求之間的矛盾,使個人與企業共同成長。通過建立、完善企業文化,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改變員工的思想、行為以及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團隊氛圍,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建設企業的安全文化,確立安全文化核心理念,完善各項管理規定、標準化作業流程,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規范員工的安全行為習慣,實現安全生產、科學發展,不斷促進和諧企業建設,此舉利己、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