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電力供應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更加緊密,電力供應的可靠與否直接影響著人類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時代要求電力企業不光是追求自己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更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電力企業必須采用科學、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保證電力生產安全、可靠、穩定,對企業安全管理提出了挑戰。
縱觀電力發展史,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已經建立了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保證體系、安全生產監督體系、兩票三制、安全生產獎懲規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了落實,但不安全因素、各種事故仍然不能杜絕,透析各類不安全現象、事故,不難看出在規章制度健全的企業,仍然存在人與制度結合的差距,這就是在管理學上所稱的非管理因數。那么,采用何種方法或者機制,來解決人與制度的結合問題?
在上個世紀末,人們在研究了“人”的行為和社會屬性后,提出了在企業管理中,運用文化管理的方法來解決制度無法解決的問題。“文化”一詞在《辭海》中廣義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單從字面意思來看,這種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隱含了人的創造性,現在國內很多知名企業諸如海爾集團、伊利集團、蒙牛集團等都在采用,而且已經成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對于電力企業來說采用文化管理的途徑之一就是培育安全文化,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使全員樹立安全意識,保證生產安全、穩定,促進企業和諧發展。我們大唐集團公司所形成的“同心文化”中,把安全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結構的一部分,用文化凝聚人心,用文化變革管理,用文化規范行為,用文化打造品牌,可見文化管理已成為集團公司發展的需要。
從我廠當前的生產情況來看,安全形勢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近幾年來基本杜絕了重大人身、設備安全事故的發生,這歸功于全廠干部職工的辛勤工作。然而,從形成“安全文化”的高度來看,雖然我廠經歷了三十余年的發展,但是仍然沒有完全形成顯明的、高效的、符合自身特點的企業安全文化,其原因一方面是過去長期處于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下,沒有及時跟進時代的步伐,忽視了管理方式的更新,企業安全管理的思路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沒有給員工帶來積極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大多數生產人員的安全意識長期停留在被動地遵守制度而懈于思考的層面上,形成了一種慣性,在思想中沒有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自我防護意識。這兩方面減緩了我們企業安全文化的形成。尤其在當前,我廠正處于二次創業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壓力與動力并存,擁有穩定的安全生產基礎、先進的安全管理模式、一流的品牌企業形象,對我廠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應把培育安全文化理念,夯實安全生產基礎,當做目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的重點來抓。下面,筆者就結合我廠實際,對培育安全文化理念、促進企業和諧發展需要重視的六個方面談一點個人想法,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教。
第一,培育安全文化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安全文化之基,組織和諧之源。企業任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體現在人的行為當中,抓住了人的問題,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保證。集團公司企業文化中“人為本、和為貴、效為先”的核心價值觀同樣體現了安全文化的核心。所以在培育安全文化的過程中要把“人”這個主體分析透、利用好,在對人的思想態度上要真正實現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每一個人,在規章制度允許的條件下最大限度維護員工的根本利益,激活人趨利避害的本能而抑制其僥幸盲目的心理,通過教育使人由被動接受安全轉變為主動思考安全,從而實現“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在對人的管理上要多一點心靈的呼喚和人文的關懷,增強親和力、人性化和易簡性,把以人為本真正落實在制度上,落實在生產一線。在這一點上我國和發達國家先進企業的管理理念是有明顯差距的,并且差距不在大道理而在小道理,不在抽象的理論上,而在具體的執行和細節操作上。當然,也不能走極端主義,完全以人的主觀意志為準,要明辨是非,把握好輕重。
第二,培育安全文化需要在安全管理中處理好“管”與“理”的關系。對于非管理專業出身的人士來說,雖然從事管理工作,但是“管”與“理”有時是很難界定的問題,然而有個明顯的道理是如果工作中“理”的多了,那么需要“管”的內容就會相對減少,因為通過“理”通暢了事物前進的道路。人的安全文化素質有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意識,面臨同一個環境會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對于不同的對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內涵、層次、水平也是不同的,培育安全文化要解決這一問題,當然就少不了需要管理的手段,要讓管理這一組織手段促進安全文化的形成,但是如何把他們統一起來是個極具現實的問題,這就需要在“理”上下功夫,不能完全采用強制性的、命令性的方式,以免出現抵制情緒和逆反心理。統一的人生模式是沒有的,但是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意識是有的,在工作中要把“管”與“理”區別開來雙管齊下,要借助與安全文化樹立優良、高尚的形象,以促進整個安全文化氛圍的形成,讓安全文化形成一種文化力,并且使這種文化力具備影響力、激勵力、約束力和導向力。
第三,培育安全文化需要不斷地完善安全生產制度,緊跟安全生產的需要。隨著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的推進,我廠不斷加大技改力度,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也會使我們的管理標準、規程、規章制度發生變化,而這些制度是安全文化最終要落實的東西。因此,培育安全文化需要結合生產技術的改進,不斷地完善安全生產制度,用制度引導員工的行為,這些制度確立的科學、及時與否,對于企業安全生產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也是左右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能否持久的一個重要因素。避免出現新技術、新設備已經上馬,但安全管理制度仍然一成不變,造成滯后和與實際需要之間的脫節。
第四,培育安全文化需要重視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任何理論不付諸于實踐都是空想主義,培育安全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把安全準則有效地轉變為每個人經常的自覺行動。人類的實踐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因此培育安全文化要堅持實踐,必須以問題為中心,把一切方針、方案落實到實踐中,在生產生活中檢驗方針、方案的正確性和實用性,在實踐中不斷歸納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周而復始的完善自身機制,使安全文化始終能夠貼近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始終表現出一種先進性。
第五,培育安全文化需要與創建學習型組織相結合,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安全文化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是一項長期工程,除了建立健全應有的管理措施外,更需要加強安全文化的宣傳、教育,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和安全文化理念的深入度,營造氛圍,使作為安全文化主體的“人”主動迎合,產生文化效應。這一點在我們的企業里已經在實施,但是采用何種實用的手段和途徑還有要改進的空間。比如讓員工對工作票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能把擁有一張工作票當作只是一個任務,一個工作條件,它更是對生命安全的保障。在生產現場,我們往往忽視對安全的舉手之勞,其實正是細微之處體現了我們對安全的態度和意識形態。因此要加強宣傳和教育,使人人為了安全就沒有任何借口地遵守規章制度,做到“三不傷害”,絕對不會自以為是、隨心所欲地去達到自己或別人所指定的目標。讓安全文化就像人的生活習慣一樣存在,有了生存的氛圍,其力量和效用就是無窮的。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新的管理制度和生產標準在不斷形成,培育安全文化就要與創建學習型組織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學習、在發展中學習。電力企業生產技術密集,先進的管理方式、過硬的工作技能,是解決問題、確保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重視學習對安全的促進作用,在培育安全文化工作中,企業要將其與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活動結合起來,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不能閉門造車。
第六,培育安全文化需要用激勵機制促進安全文化的形成。現在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發生一次“非停”,都說“今年全完了,獎金又少了”,這體現出了經濟杠桿的作用。采用激勵機制我廠已經在實施,而且力度很大也取得了效果,今后更要完善這種機制的應用,讓其促進安全文化的形成和鞏固,使人人追求安全的腳步永不停止。
安全文化是一個無形的網,但其展現出來的效果是能夠看的見的。時代需要我們不遺余力的編制這張網,使它為我們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達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最終實現和諧發展。
上一篇:“四步走”構筑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