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電企業的安全生產,直接關系到電網安全和社會穩定;如何進一步提高發電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各項安全工作,從而切實提高發電企業電力生產和設備運行的安全水平,是一個關注度較高的問題;本文從企業安全管理的進程入手,闡述了建立企業安全文化的必要性,并根據三峽電廠目前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建立企業安全文化的四個步驟。
關鍵詞:安全管理;企業安全文化
同諸多企業一樣,三峽電廠目前的安全管理面臨挑戰:一方面,電廠制定了較全面、較系統的安全管理方面規章制度,在監督和管理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對安全方面的獎罰也做到了規定明確、照章執行;但另一方面,在生產工作中習慣性違章仍然存在,人為責任引起的事故、障礙時有發生。如何讓員工自發地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真正地使員工在觀念上從“要我安全”轉變到“我要安全”上來?通過參加“清華大學—長江電力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的培訓和學習,使我對進一步完善三峽電廠的安全管理有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為使大家都來探討安全——這個永恒的話題,共同提高企業的安全水平,我將這些想法進行介紹,爭取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建設企業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1.1 安全管理的進程
第一階段:只關注人的不安全行為
二十世紀前期,人們將事故分析的重點放在了人的不安全行為上面;代表有“事故頻發傾向理論”,“事故頻發傾向理論”是指個別容易發生事故的穩定的個人內在傾向;事故頻發傾向者的存在是工業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數具有事故頻發傾向的工人是事故頻發傾向者,他們的存在是工業事故發生的原因。
第二階段:關注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同時關注物的不安全狀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海因里希將事故因果連鎖過程概括為以下5個因素:遺傳及社會環境、人的缺點、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事故、傷害;他用多米諾骨牌形象地描述了事故的因果連鎖關系,且認為如果移去中間的一枚骨牌,則連鎖被破壞,事故過程被中止;所以他認為,企業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消除機械或物質的不安全狀態”,即中斷事故連鎖的進程,從而避免事故的發生。這就是大名鼎鼎“海因里希因果連鎖理論”。
第三階段:系統安全理論
二十世紀中期,美國在研制洲際導彈過程中,形成了系統安全理論,其特點如下:
a) 改變了原來人們只注重操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開始考慮通過改善物的系統可靠性來提高復雜系統的安全性,從而避免事故;
b) 認為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絕對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潛伏著危險因素。
c) 對不可能根除的危險源,可以減少其危險性來減小風險;
d) 由于人的認識能力有限,要求人們不斷地去認識和發現危險源,安全工作的目標就是控制危險源,努力把事故發生概率降到最低。
人們通過對事故認識的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形成了目前“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缺陷”為目的的安全管理概念。
1.2 企業安全文化的概念
企業文化:企業是企業全體職工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它是企業觀念型態文化、物質型態文化和制度型態文化的復合體。
企業安全文化:企業全體職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安全精神財富的總和。
1.3 建設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有的同志認為:我們企業人為責任的事故或障礙并不多,企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水平還是挺好的。但根據“海因里西法則”:一次重大事故發生,其背后會經過29次輕度的事故和300次有驚無險的經驗;說得簡單一些就是:300次的未遂將導致29次輕度事故和1次重大事故。目前我們看到和關注的只是引起較大后果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往往只是全部不安全事件的冰山一角;事故和障礙的時有發生,說明企業內還大量存在異常和未遂的情況,也說明員工的違章行為還大量存在。
也有同志認為:在我們企業中大部分是遵章守紀的員工,有違章行為的員工是少數,這少數人不會形成氣候。但“酒與污水法則”告訴我們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把酒倒入污水,得到的是污水;把污水倒入酒里,得到的還是污水。如果對這些違章的“污水”不進行“控制”和“改造”,他們的違章行為將通過盲從思想、省勁思想、僥幸思想在員工中傳播,形成習慣性的違章行為,此后果將使一個良好的團隊變成“污水”。
安全管理制度只能約束人的行為,而企業安全文化卻能培養人,所以只有通過建設企業安全文化,真正形成安全的氛圍,使違章行為沒有土壤,企業才能逐步提升本質安全化的水平。
2 創建企業安全文化要關注四個方面
2.1 明確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以人為中心
人在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中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客體。
人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主體:說明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依靠人,不僅依靠領導,更要依靠廣大員工;因為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最終要落實到廣大員工的思想和行動中去,離開員工的主動參與就不可能實現。
另一方面人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客體: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塑造人、培養人,同時也是為了人,即保證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2.2 從目前運行的管理體系中進行提升
通過近四年對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并保持,三峽電廠的管理體系正在深入人心,員工對管理體系的認識有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員工在平時的生產工作中都能自覺地按體系所要求進行工作,如做好相關記錄、按規定操作、按標準作業、控制關鍵點和各類風險等;部分員工能自覺地依據“PDCA”的模式來實現各項工作的持續改進。
管理體系要求的教育/培訓和交流/溝通等方面的工作,有助于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員工的心理因素,讓員工充分感受到參與的快樂;能起到逐步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安全態度和安全觀念的效果。
利用好管理體系的平臺,逐步完善管理體系的各項工作,對形成和建設企業安全文化將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
2.3 完善安全教育培訓方面的工作
在對新員工進行教育培訓時,首先應充分認識到入廠教育期間是新員工的教育關鍵期,利用此時機對新員工進行企業安全文化的宣講和解讀,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先動優勢在新員工的頭腦中形成本企業的安全文化框架,這將有利于企業安全文化的傳播和繼承。
根據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需求,有針對性制定相關的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使培訓真正起到服務于企業安全文化的作用,逐步提升企業的安全氛圍。
發揮學習型團隊自覺學習的精神,使員工被動地接受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向員工自覺、自發的學習轉變,通過更主動、更積極的學習,將大幅提高教育、培訓的效果。
2.4 完善獎罰
獎罰分明是企業安全文化形成的重要保障;通過運用熱爐定律的“警告性原則”、“確定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和“公平性原則”來完善企業的獎罰制度及其執行力度。
首先完善相關制度,讓員工明白哪些是應該執行的,哪些可以得到獎勵,而另外哪些將受處罰;其次是做到該獎則獎、該罰則罰,徹底打消違章員工的僥幸心理;再次是對獎罰做到及時性,鼓勵先進、打擊違章;最后是制度應適用于全體員工,獎罰做到不因人而異,體現出公平性。
3 發揮企業安全文化的作用
現在企業管理很流行一句話:三流企業,人管人;二流企業,制度管人;一流企業,文化管人。這也正對應著企業管理的三個階段: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和文化管理,這三個管理方式的特點下面用表格來說明:
模式 特征 |
經驗管理 |
科學管理 |
文化管理 |
年代 |
1769-1910 |
1911-1980 |
1981年以來 |
特點 |
人治 |
法治 |
文治 |
組織 |
直線式 |
職能式 |
學習型組織 |
控制 |
外部控制 |
外部控制 |
自我控制 |
領導 |
師傅型 |
指揮型 |
育才型 |
管理中心 |
物 |
物 |
人 |
人性假設 |
經濟人 |
經濟人 |
自動人、觀念人 |
激勵方式 |
外激為主 |
外激為主 |
內激為主 |
管理重點 |
行為 |
行為 |
思想 |
管理性質 |
非理性 |
純理性 |
非理性與理性結合 |
我個人認為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彌補目前安全管理的不足,主要是因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觀念、道德、倫理、態度、情感、品行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企業通過對員工進行教育、培訓、宣傳、獎懲等手段來營造整個群體的安全文化氛圍,通過安全文化氛圍和環境來不斷提高企業職工的安全修養,逐步改進職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
發揮企業安全文化的作用能使職工從不得不服從各項管理制度的被動執行狀態,轉變成主動自覺地按標準和流程工作,即從“要我安全”轉變成“我要安全”。這樣不僅保護了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同時還提升了企業的安全水平,另外對形成企業榮譽感和企業核心競爭力都將起到有益的推動作用。
由于水平有限,以上觀點可能存在片面甚至是錯誤之處,請大家指正。
上一篇:淺談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設
下一篇:論公司安全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