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在我們鐵路企業,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有些單位領導或機關干部,總是拿自己下基層包保多少天作為自己深入一線、勤勉工作、密切聯系職工群眾的主要依據。然而,包保歸來時,對于自己到一線與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了多少時間?發現了什么情況和問題?幫助一線車間、班組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達到的效果如何?包保結束后,又給領導提出了多少解決問題的建設性建議卻只字未提。
筆者認為,這種不講實際包保效果,只講下基層天數,以時間論成績的現象,不應算在深入基層包保之列,充其量只能是“身”入,而并非真正的“深”入一線。
“深”入與“身”入,盡管只有一字之別,但如果只是做到“身”入,只片面追求下基層有何許“天數”的單純累加,那工作起來無異于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的表面文章,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和意義。諸如:更有少數機關包保人員來到基層,不是“過場”般的泛泛了事,就是忙于聯絡感情和進行各種應酬。那么,這種“身”入非但不會有任何積極意義,反而只會給一線車間帶來不必要的“累贅”,平添許多消極的影響。
由此可見,關注一線、服務基層,只做到“身”入是遠遠不夠,是絕對不行的,各級干部包保時應清醒的認識到,“身”入僅僅只是“深”入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而并非充分和必要條件!吧睢比氲暮诵呐c本質應該是真正做到“腦入”和“心入”,絕不能只唯“天數”,空喊口號,只講自己在環境條件艱苦的一線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講個人能夠以苦做樂、克服困難堅持包保工作,而要真正注重包保實際效果,把注意力實打實的放在幫助一線處理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和困難上。
上一篇:用責任為生命護航
下一篇:讓安全生產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