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掘進隊工作,施工地點遭遇了落差十幾米的斷層,大家齊心協力,僅用了兩個小班就圓滿完成了任務。但在清理完現場,準備離開時,出現了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在剛剛架設好的木垛縫隙,幾塊矸子石炸彈一般地落下……其中一塊打在了即將從迎頭下來的工友、一個七八號的老工人腿上,“謝天謝地,只是擦傷……”旁邊的人為他深深地捏了把冷汗。
“唉,大風大浪幾十年都過來了,沒想到在小河溝里翻了船。太懸了,如果這碎矸子打到腦袋上……現在想來,還心驚肉跳。”談及那一幕時,已經退休的老工人還顯得十分激動。
“事故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也不可能因我而起。”這種“小河溝里翻不了船”的麻痹、僥幸心理是安全生產的極大隱患。麻痹、僥幸心理是一種潛在的心理狀態,不易被察覺,造成的后果具有突發性,破壞作用也就比較大。比如從去年遼寧鐵嶺一鋼廠發生的事故分析,麻痹、僥幸心理的危害不容低估。去年遼寧鐵嶺一鋼廠內,裝滿1500度高溫鋼水的鋼包墜落下來后,瞬間將臨近一個辦公室內的30多人吞噬。當時的場景應該可以用人間地獄來形容了。在事故調查中有一個細節應該注意到。按照生產安全規定,在鋼包附近是不能有人員聚集的,但那天由于其他辦公室被占用,所以廠子里把交接班會議臨時安排在事故現場的辦公室里了,結果造成了這個悲劇。
想一想,如果工廠嚴格按照生產規范,堅決的不在鋼包旁邊的辦公室開會,造成的死亡就不會這么嚴重。就因為從來沒有出現過鋼包墜落的情況,所以工廠心存僥幸,認為不會有什么事情。其實很多悲劇都是在麻痹、僥幸心理的影響下發生的。
在我們的職工隊伍中,“小河溝里翻不了船”的心態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實際工作中,對“三違”現象視若無睹,看得慣、干得慣,最終自然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有句話這樣說:“看似流緩無險處,水底往往有沉淪”。認識到這種心態的危害性及普遍性,我們就應該當機立斷、痛下“殺手”。
首先要樹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消除盲目樂觀、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障礙。要堅持“不安全不生產”的原則,任何時候都始終如一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嚴格執行干部跟班帶班制度,堅持與工人同上同下,履行職責,盯住薄弱環節,消除管理死角,及時解決問題。要結合安全文化建設,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突出應知應會、自保互保意識和安全技能提高等重點,抓好安全培訓,使每一個職工都成為本質安全人。
其次,要突出強化現場精細化管理這個重要環節。抓好現場措施落實,嚴格執行作業規程,堅決杜絕圖省事、走捷徑的不良現象,一絲不茍、不折不扣地把措施落實到現場,落實到每一名作業人員。嚴格班組長保安全責任,加強對班組長現場指揮的監督檢查。對冒險蠻干、輕視安全、違章指揮的人,要從嚴從重處罰。加大隱患排查力度,提高隱患排查整改質量,使隱患排查整改真正成為防范事故的有效辦法。
最后,建議各單位要進一步加強責任追究力度,嚴肅處理各類事故和隱患的責任者。要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對各類隱患,一經查出,必須嚴格按規定進行追究,以達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目的。
杜絕“小河溝里翻不了船”現象要從我做起,從崗位做起,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敏銳性,決不漏掉每一個安全“可疑點”,把事故隱患遏制在萌芽狀態。
上一篇:“污水效應”與“木桶原理”
下一篇:安全要“心中有所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