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霍光傳》有個小故事:一人到訪,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灶邊又有柴草,告知主人說,把煙囪改成彎曲的,再搬走柴草能避免火災(zāi),主人不聽,不久便失火了,在眾鄰的幫助下才滅了火。主人把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落座在上首,其他人論功排座次,沒有請那位勸他的朋友。席間,有人對主人說,當時你要是聽從你朋友的勸阻,也就不會失火了,也就不必殺牛擺酒了。今天你論功請客,卻把你的朋友忘掉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亡 (沒有)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了嗎?”主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省悟過來,馬上把那客人請來,并奉他為上賓。
這則小故事,觸動了電力安全之痛,兩者有著極其相似之處。 故事中那位客人不就是電力“安規(guī)”和制度嗎?那位失火的朋友不正是安全事故中的受害者嗎?撲救火災(zāi)的鄰居不就是事故之后的善后處理者嗎?電力“安規(guī)”和制度規(guī)范了電力安全的行為準則,似乎就像一位忠誠善良的“老者”在警告著我們安全中的條款,聰明人會感到那位“老者”的溫情和愛心,按照他的善言良語一步一曲地做好施工,順順利利地完成一個又一個復雜艱難的工作。而愚昧無知的人卻把“老者”的苦口婆心當成了耳旁風,甚至是噪音,結(jié)果非亡即殘,給家庭帶來悲劇,給企業(yè)甩進包袱。
下一篇:安全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