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一年多,齊威王應趙國請求派兵救趙,當時的軍事家孫臏認為,率軍解困,要避實就虛,才能擊中要害,于是齊國派兵一面佯攻魏國都城大梁,一面在魏軍回師救都城必經要道埋伏重兵,結果大獲全勝。這就是“三十六計”中“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圍魏救趙”意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即攻打集中的敵軍比攻打分散孤立的敵軍困難。時下,從報刊上常看到不少單位今天來一個“百日安全無事故”活動,明天來一個“**身邊無事故”活動,哪天再來一個隱患殲滅戰或地毯式安全大檢查,然后是查出隱患多少多少條,整改多少多少條,查處“三違”多少多少例,教育處罰多少多少人,為突出成效的顯著,往往是使出大手筆大數字,唯恐安全隱患、三違行為不絕跡。
筆者認為,開展聲勢浩大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隱患整改、安全檢查固然必要,確實也起到較大的震懾作用,但集中教育、檢查、整治過后也往往造成管理人員、職工的惰性,容易有松一口氣的思想,安全生產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活動之后的安全生產管理更值得關注。那種雷聲大雨點小、搞花架子給上級領導看、缺少長效機制的活動最好少搞。安全生產人命關天,更需要做扎扎實實的工作,更講究長抓不懈,集中一個時間段狠抓、狠查,查出大量的隱患,但對這些隱患的整治確實是需要花多時間、花大力氣的事,況且有一些所謂的隱患,則是平日工作舉手之勞解決的,非得留到領導檢查后才整治,造成一種領導不查出來就不整治的錯誤、危險的做法,管理人員、職工的惰性表現無遺。
井下工作環境千變萬化,很多問題難以預料。職工的精神狀態稍有閃失,“安全為天”這根弦稍有松馳,就會導致事故的發生。作為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更應在平時加強職工安全思想教育,常下毛毛雨,常打預防針,把它當作一項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來抓,作為一場硬仗來打,使之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持之以恒抓出成效,提高安全意識,憂患意識,加強培訓,讓教育滲透到職工心田,起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然的作用,提高安全生產能力,制定各種措施、機制把隱患整改作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安全生產中系統性的、關鍵性的、非關鍵性的隱患發現于、消除于萌芽狀態,減小隱患整改壓力,把隱患分散孤立予以及時逐個攻克,不至積重難返,嚴重危害礦井的安全生產。
上一篇:安全隨想
下一篇:斑鳩筑巢(安全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