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縣令死了去見閻王,自稱清廉,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水,不收一分錢,自認無愧。不料,閻王卻訓斥:“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杯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員辯解:“其雖無功,亦無罪。”閻王又言:“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這是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發人深思。
聯想到我們安全生產中出現的安全管理上下脫節,安全目標逐級打折,違章作業屢禁不止,低級錯誤頻發等現象,筆者認為,究其根源就是因為少數干部如同故事中的縣官,處處求自全,對待工作畏煩避嫌。
在當前干部民主測評、考核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一些干部瞻前顧后怕得罪人而“丟分”,不敢主動上前,寧愿少干事,也不愿擔風險,想當太平官,做老好人,認為不干事、不解決問題,最安全,最保險。在下現場檢查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考核評比上搞平衡,輪流坐莊,誰也不吃虧。怕冒風險,怕擔責任,必將一事無成,結果就是錯失機遇,貽誤發展。因此,我們每一名干部只有敢干事,才能干成事,才能確保運輸安全穩定持久。
上一篇:安全使命重于山
下一篇:思想麻痹是安全生產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