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今年40歲,是我最要好的同學。我們一起上學,一起參加工作。上學時,剛每天堅持寫日記,參加工作后,他仍然保持記日記的習慣。大到班組安全例會,當班作業環境,班組里發生的大小事情,他都一一記在日記本上,寫出了自己的心得。20年來,他寫了70本安全日記,摞起來足有1米多高。
剛的崗位變換了多次,但他堅持寫安全日記的習慣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班上,很多人對剛的習慣不以為然,甚至冷嘲熱諷。在別人眼里,上了一天班太累,班后時間應該看看電視、打打麻將,放松放松。像剛那樣,下班后把自己關在家里,寫什么安全日記,純粹是沒事找事干,無聊!面對挖苦和不解,剛一度產生過放棄的念頭。后來他又想,記日記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尤其是安全日記更加重要。
起初在掘進工區時,他的日記都是記錄的井下工作體會,很多也是現場工作經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集團公司在各礦舉辦“我為安全獻一計”活動,在各礦進行征文,很多職工因為文化低,有的雖有文化但不經常鍛煉,能寫出像樣的東西很少,但剛寫出的一篇技術論文《用前探支護和盯崗法管理掘進頭頂板》卻一路過關斬將,獲得全公司第一名,讓他的同事們刮目相看。
剛的安全日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這次比賽后,礦上把他調到技術崗位上,很快他就在機電工區擔任技術員,他的習慣依然沒變,而且越仔細了,工區儀器、設備的“頭疼腦熱”,他都記得很仔細、所記的“陳年舊賬”很多時候競派上了許多大用場。2000年,礦上主井兩米絞車出現了問題,礦上讓廠方來人指點維修,連續五天,擔任班長的剛參加協助維修,廠方為了控制供貨渠道、派的人員在修理上很多細節不教,但剛觀察得十分細心,在班后一一做了記錄。這次修理一年后,這臺絞車再次出了毛病,打電話讓廠方來修,他們提高了維修價格。此時的剛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安全日記。他翻開了一年前的日記,翻起來再次回憶起維修的情形,試著摸索,不但維修成功,還為礦節約大量的維修費用,為此礦上破格提拔他擔任機電工區區長。
20多年安全日記讓剛從中受益良多,不僅保證了自己的區隊、班組實現了安全生產,也推進了他成長的步伐。他多次被評為礦勞動模范和安全標兵,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技術權威,走上了工區領導崗位,他的工區現在班組里好多工人特別是新來的年輕人,在剛的影響下,也都加入到寫日記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