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轉澇”對鐵路防洪的警示
2011-06-08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早就聽過一句話叫做“大旱之后必有大澇”,原以為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誰成想“老天爺”不容說笑,災害說來就來。6月4日,我國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六省出現較大范圍的強降雨天氣,百年一遇的嚴重干旱一夜之間逆轉為洪澇災害。據報道目前僅貴州一省就造成20萬人受災,死亡1人、失蹤15人,受災作物面積9383頃,損壞房屋3193間,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
而今,鐵路防汛抗洪工作也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各單位都制定有周密的防控預案,目前也正在緊鑼密鼓、嚴陣以待,迎戰即將到來的挑戰。可有些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防洪工作只是個別地區和險工險段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借口生產繁忙對防洪知識學習也無暇顧及,再加上本地區多年沒有發生過大的洪澇災害,更使人們覺得防汛那是遙遠的事情。筆者認為此觀點要抓緊改一改。
科學上,“大旱之后必有大澇”沒有必然的理由,但在思想上有重要警戒。“旱轉澇”的事實也證明,長時間嚴重旱情非但不能成為放松神經的理由,反而為防汛抗洪敲響了警鐘。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惡劣,“天威難測”,所以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安全警惕性。一旦災害來了,如果精力集中,準備充分,尚可以有躲避的余地,能將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最怕人的思想被蒙蔽,對危險估計不足,以至于發生問題兩眼摸黑,措手不及,后果難測。別看平素風生浪靜,一旦發起威來,“水害狂于虎”,在3月11日的日本東海岸,人們的最大噩夢卻并非止于9級強震,而是隨后而來的洶涌大水。
鐵路是超大型的運輸工具,更是國民經濟的要害部門,廣大鐵路職工無論身處何種崗位,當懷共保安全的使命感,居安思危,堅決戒除松懈麻痹思想,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保障安全,認真將翔實的防洪預案真正落實到位。各單位對基礎設施、抗洪能力、應急通道進行補強加固,在關鍵處所和特殊崗位備足“砂袋”和“劃艇”的同時;每個人在各自的生產和工作中,都不忘在思想上帶好“雨衣”和“膠靴”,在行動上為汛期安全生產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大水無情”但可以防控減災,保證安全度汛,切莫輕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