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胡適的作品,他筆下的一位“差不多先生”令人難忘。
這位先生的口頭禪是“差不多”:他小的時候,母親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他的處世哲學則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差不多”變成一些人搪塞、敷衍、回避責任的借口。
細心觀察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差不多先生”時有出現。
“差不多”概念模糊,沒有準確性,失去了原則性,更改變了評判標準。“差不多”,說到底是工作責任心不強、社會責任感缺失。“差不多”對個人、對企業,存百害而無一利。
之所以“差不多先生”不受歡迎,一是搪塞責任打的馬虎眼。工作任務沒有如期完成,又怕迎接檢查時挨批評,只好嬉皮笑臉的搪塞說:“差不多就行了,何必認真呢。”二是敷衍責任使的障眼法。工作中出現了紕漏,擔不起責任,又不敢隱瞞,且不便直說,只好采取“難得糊涂”半真半假地說:“差不多,差不多,差之不多也。”三是回避責任用的金蟬脫殼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差不多”三個字回避責任,這在某些地方某些單位已經形成了人人心知肚明的“潛規則”,是給自己留有后路。
在搞好安全生產、優質服務以及完成上級任務指標之際,切忌“差不多”,切莫麻痹大意。人人都要樹立“差不多”其實就是“差得多”的觀念,敢于從“差不多”中發現問題,能夠從“差不多”中發現問題,切實從“差不多”中正視問題,用負責任的態度保證安全生產目標實現。
上一篇:為自己的安全做主
下一篇:有感于“別人感冒我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