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志剛安全感,這是大家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個詞,它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經常用來指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是一種讓對方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談舉止等方面表現帶來的。更廣泛一點講就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有種穩定的不害怕的感覺。
安全感的表現一般有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兩種:精神層面主要表現在對可預知危險的掌控感上,物質層面主要表現在經濟收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上。
那么,缺少安全感的主要表現是什么呢?焦慮,對事物不必要的過度擔心,缺乏自信,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鍵時刻總是希望依靠別人,希望別人能夠幫助自己,同時,內心深處對自己和別人又都不夠信任,對生活周圍的人與事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有的人還會總覺得自己生病了,對死亡異常的害怕,等等。
通過以上關于“安全感”的描述我們不難發現,擁有安全感會讓我們感到踏實,也會讓我們平靜、安靜下來。而喪失安全感就會讓我們焦慮,也會讓我們經常審視自己、懷疑自己、檢查自己。可見,適度的打碎一些“安全感”,會讓我們更加清醒、更加謹慎,更加敬畏生命。
作為煤礦企業,我們首先要打碎的就是精神層面上對于生產的“安全感”以及對于作業環境的“安全感”。
2013年6月2日,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司馬沖煤礦掘進工作面放炮時發生瓦斯爆炸事故,10人遇難。
2013年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吉林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發生火災事故。造成120人遇難。
2013年6月11日,江蘇省蘇州燃氣集團液化氣經銷分公司橫山儲罐場生活區綜合樓食堂發生爆炸,造成11人死亡。
2013年6月18日,新疆自治區昌吉州昌吉市境內,一輛旅游大巴車在前往廟爾溝索爾巴斯陶途中,行車轉彎時發生側翻墜入40米深溝,造成15人死亡,21人受傷。
……
這段時間,接連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同時,也再次為我們的安全生產敲響了警鐘。
如何才能做到警鐘長鳴呢?就是要打碎我們對于生產的“安全感”,要時時刻刻對我們周圍的環境保持懷疑,要經常質問我們的設備是否保持在安全狀態,我們的行為是否會構成危險甚至傷害。只有缺乏“安全感”,我們才會焦慮,才會對作業環境產生敬畏,才有足夠的動力去積極的發現隱患、排除隱患。才能確保我們能夠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生產。
如今,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蔓延,各行各業都在面臨“寒冬”。隨著“PM2.5”這一專業術語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日益惡化的空氣質量也在一步步倒逼煤炭消費轉型。“寒冬”的來臨讓我們不寒而栗,我們的日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瀟灑,人們開始更多的談論如何省下每一分錢。
據報道。內地煤企50%虧損、20%瀕臨破產。其實,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和一些負面預期的蔓延,多數人在物質層面的“安全感”已經喪失殆盡,人們開始為物質生活擔憂,焦慮。那么,如何將“安全感”的丟失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呢?那就是正確樹立主人翁意識和節約意識。
樹立主人翁意識,就是要在困難面前凝心、聚神、合力,讓企業的所有職工都能深切的感受到企業面臨的危機、明確企業奮斗的目標,并且能夠主動為實現目標而團結、努力。而最能體現這種團結精神和主人翁意識且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節約意識的養成。
當人們的奉獻和付出已經達到極限時,節約便成為了最后的卻永無止境的潛力。創造有利于節約的輿論環境,構建有利于節約的體制,讓所有人都愿意節約、敢于節約,同時,又都能感受到節約所帶來的效果和物質層面的“安全感”。才能讓人們更加積極的踐行節約。
通過適時、適度的打碎人們的“安全感”,讓大家開始敬畏危險、感受危機,我們就能夠擺脫“安全感”所帶來的安逸,投身到奮斗與努力中。
上一篇:安全為天,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