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事故搶救情況的了解、查看相關系統的設計和管理文件,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
面深入的分析,基本查明了瓦斯爆炸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關鍵詞:瓦斯爆炸;事故分析;煤礦
1 事故區域概況
某日7:32左右,某礦二號采煤工作面發生了瓦斯爆炸重大事故,死亡4人,重傷2人,輕傷1人。該工作面上部已回采完畢,為三角煤回收的殘采面。煤層傾角50°~60°,煤厚2~6 m,煤層下窄上寬,屬于急傾斜煤層,高瓦斯區域,瓦斯絕對涌出量3.72m3/min,相對涌出量為20.77m3/t。
二號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見圖1。運輸斜巷坡度為25°,采用搪瓷溜槽自動溜煤;2臺11kW局部通風機向采煤工作面送風;在東一石門內安裝低爆開關和2.5l kVA干變向工作面2臺127V煤電鉆供電;回采點和回風流各裝1臺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傳感器。
2 相關系統設計及實際情況
工作面采用斜坡采煤方法。落煤方式為打眼放炮、爆破落煤,鉆具為煤電鉆,人工操作,支護方式為木支架梯形支護,巷道斷面5.9 m2。采用全部冒落法管理頂板,放煤時利用擋矸閘防止采空區內頂底板矸石串出。工作面及聯絡巷采用局部通風機送風的方式,設計風量為670 m3/min,實際供風量約為480 m3/min左右。采區供電由中央變電所至—620m水平采區變電所,電壓為380V。采區主干線為D50 mm2橡套銅芯電纜,分支為D35mm2橡套銅芯電纜供局部通風機、干變、充電使用。工作面電源由采區變電所180 kVA變壓器引一電纜到工作面。
設計及管理要求堅持使用撿漏繼電器、煤電鉆、電照明和信號綜合維護、堅持使用瓦斯和風電閉鎖。實際供電系統,局部通風機即使不開,也能啟動和關閉第二部刮板輸送機和煤電鉆,另外煤電鉆變壓器綜合保護裝置(其功能為煤電鉆不啟動,其供電電纜不帶電)已損壞,由KSGB—2.5干式變壓器代替。瓦斯監控系統(KJ95型)于3個月前安裝,正常運行,工作面設置了2個瓦斯智能探測器KGJl6(見圖1),工作面作業點的瓦斯智
能探測器僅聲光報警,不控制任何電源。工作面運輸巷的瓦斯智能探測器除聲光報警外,還能控制第1部刮板輸送機的電源。兩探測器每2min采集1次數據,傳輸至地面調度室。
3 物證勘察結果及相關人員提供的資料分析
(1)瓦斯探測器。工作面探測器外表較為完整,與探測器直接連接的電纜連結較為完整,其他段電纜有拉斷跡象,斷口不規則。探測器外殼塑料顏色由藍色變為灰黑色,顏色均勻,該色不是煤灰,顯然是探測器外殼塑料受到了高溫氧化的結果。說明探測器未受到碰撞,也未受到爆炸沖擊波的影響。回風側探測器被沖擊波沖撞成碎片,但報警燈較為完整。探測器外殼塑料片維持原色。
(2)煤電鉆。離工作面外附近約2m處的1#煤電鉆破壞較大,電機外殼裂口較大,手柄一側斷裂不知去向,與煤電鉆相連的電纜保護密封套有明顯的不規則斷口,為強力拉斷,電纜不知去向,電纜與電鉆連接接線柱處的銅芯線銅絲有部分仍在接線柱的螺絲中,顯然電纜與煤電鉆是在強勁外力的作用下被拉出脫落的。而2號煤電鉆上殼及與連結的電纜均較為完整,基本無破壞。
(3)瓦斯監控電纜。2根瓦斯監控電纜斷口不規則,為拉斷構造,外表皮粗糙、硬化,受到了高溫烘烤作用。
(4)礦燈。4#死者使用的礦燈無燈頭、無燈線,只有礦燈的電池,電池外殼完好。2#死者使用的礦燈外殼較為完好,燈頭外殼稍有破碎。
(5)風筒。取出的風筒撕裂現象嚴重,大部分裂口新鮮,無煤塵,可能取證時,從堆積物中拉出而形成。
(6)安全帽。只有一頂安全帽,受外力而砸裂,受到高溫現象不明顯。
(7)雷管盒。雷管木盒一般由2#死者保管,盒子一角受到外力破壞,無雷管爆炸等現象。
(8)死亡人員和傷者情況。各死者和傷者的位置見圖1。1#死者頭發燒焦,面部燒傷嚴重,全身骨折,顯然受到爆炸產生高溫氣流的灼傷和沖擊波的嚴重沖擊,被推射到巷道壁而受傷至死。2#死者體表燒傷跡象不明顯,腳、手、腿等處骨折明顯。3#死者面部有輕微燒傷跡象,頭發卷曲,受到高溫現象。4#死者面部及左肩燒傷嚴重,頭發卷曲,受到高溫現象。1#死者燒傷面積達50%以上,2#傷者燒傷面積達30%,主要是受到高溫氣流的燒傷。3#傷者只受到輕傷,為沖擊波將其推倒所致,無燒傷跡象。
(9)相關人員提供的資料。事故前部分曾在工作面的人員感覺頭昏,瓦斯味濃(與地面瓦斯監測系統提供的數據相符)。其他有關人員提供資料略。
4 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4.1 爆源分析
根據現場搶救的情況,現場破壞程度的情況,相關人員提供的事故發生的巨響等各種資料,傷亡人員的傷勢情況,工作面瓦斯確實超限等情況看,本次事故發生的是瓦斯爆炸。爆炸的爆源(即起爆的準確地點)在工作面附近,該處也就是火源的產生地。
4.2 爆炸的必要條件
瓦斯爆炸的必要條件是:瓦斯的濃度超過爆炸的下限,即已存在瓦斯積存;氧的濃度不低于12%;長于感應期和高于瓦斯最低點燃溫度的點火源。上述3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本次事故爆源處,事故前在正常通風,氧氣濃度顯然大于12%。因此,必須分析瓦斯聚集到爆炸下限濃度的原因和產生火源的直接原因。
4.3 瓦斯聚集產生的原因
(1)從事故發生前瞬間瓦斯傳感器傳輸到地面的數據看,工作面處瓦斯濃度由1.5%左右升到3.1%左右。回風處瓦斯濃度為1.9%。
(2)從離開工作面人員的口述記錄看,他在工作面時,已感到頭昏,瓦斯氣味較濃,工作面瓦斯探測器在報警,讀數為3.2%,由此看,事故前工作面附近瓦斯濃度超過3%,已接近高溫條件下瓦斯爆炸的下限濃度,但尚不具備瓦斯爆炸濃度的條件。
(3)采空區已形成了一個約130m3。的較大空間。綜合各種因素,引起瓦斯繼續升高的原因可能有:一是采空區冒落引起采空區瓦斯積聚;二是由于本殘采面位于向斜軸部和三角煤地帶,屬應力集中區,煤層的垮落,引起瓦斯涌出量增加;三是可能發生煤與瓦斯突出,引起瓦斯濃度急升。
4.4 火源產生分析
根據已知相關資料,可以排除產生火源的有:煤層自燃、爆破、明火,靜電等。可能產生火源的有:①工人在當頭拆卸礦燈時產生電火花;②工人進行加強支護用斧子砍樹或挖樹腳窩時,鐵器工具撞擊巖石碰出火花。③采空區上部冒落大塊巖石砸壞煤電鉆電纜引起火花;④采空區上部突然垮落巖塊和煤,砸翻溜槽、工具、煤電鉆、鉆桿等金屬物相互碰撞或巖塊碰撞產生撞擊火花;⑤工人拖煤電鉆準備打眼,煤電鉆不防爆或接觸不良產生火花;⑥煤電鉆電纜帶電,被突然垮落的煤巖沖擊,拉斷、拉出煤電鉆接線柱處電纜,使電纜接線柱處裸露處產生短路火花。
根據爆炸現場提取的各種物證,分布的傷者傷之情況,各種火花產生的條件及爆炸后形成的現場、相關人員提供的資料等綜合分析,①一⑤種情況火花產生爆炸前后的情況不符合相關條件,而第⑥種情況與產生爆炸前后的情況基本吻合,理由如下:
(1)如果①、②、③的其中任一種情況產生火花引起爆炸,則死者中有一人即為離爆源最近處的,發生爆炸后,死者將面目全非,至少身體某一部分炸傷嚴重,從死者尸體均較為完整的情況看,這幾種情況完全可以排除。
(2)由③、④任一種情況產生火花引起的爆炸,則爆炸時主要尚有一定空間,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會撞擊現場最近的3位死者和工作面瓦斯探頭,死者會有大量骨折,同時瓦斯探頭也會撞擊粉碎,而爆炸產生的高溫氣流會對2#、3#、4#死者燒傷最為嚴重,而這3位死者反而比2位重傷者燒傷面積小得多,瓦斯探頭也較為完整,不符合爆炸后形成的現場條件。
(3)第⑥種情況產生的火花引起的爆炸,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①煤電鉆的電纜在接線柱處的橡膠套斷口,接線柱銅芯脫落情況看,顯然電纜是被外力突然拉斷的。②從煤電鉆的破壞的程度看,煤電鉆離爆源應該很近。③從兩個不同位置的瓦斯探頭的破壞情況看,工作面的瓦斯探頭,爆炸前被煤掩埋,受沖擊波的破壞較小,只受到間接高溫影響,而回風測探頭主要受沖擊波的破壞成碎片。④從瓦斯探頭的電纜均有拉斷、表皮間接受高溫而粗糙,而非直接受高溫燒焦的現象看,電纜也是先埋人煤中的。⑤從4位不同位置的死者和重傷人員的比較看,1#死者先是被沖擊波撞擊,后被高溫氣流的襲擊,而2#、3#、4#死者先被煤、支護材料部分壓埋,而產生骨折,裸露部分被爆炸后產生的高溫氣流部分燒傷。而兩位重傷者在空曠處主要為高溫氣流燒傷。⑥根據離開(約20min后發生事故)工作面的人員提供的資料,他走時,1#死者(班長)在2#煤電鉆處順風筒,向工作面送風排瓦斯。從1#死者的位置看可以判斷,死者是出來給煤電鉆干式變壓器電源合閘送電,為打眼放炮作準備的,為煤電鉆電纜帶電創造了條件。⑦該處為三角煤帶,向斜軸部,周邊均為采空區,形成局部應力集中,而上部又采空出較大空間,煤層傾角也較大,為煤巖垮落創造了條件,也為瓦斯突然聚升創造了條件。
從以上各方面的條件看,火源的產生為:煤電鉆電纜帶電(而其綜合保護裝置已壞),被突然垮落的煤巖沖擊,拉斷、拉出煤電鉆接線柱處電纜,使電纜接線柱處裸露處產生短路火花。
根據上面的分析,瓦斯進一步積聚是由煤巖自然垮落引起的。
5 結 論
(1)事故性質:該事故為瓦斯爆炸;
(2)瓦斯爆炸的爆源,即起爆點在工作面附近;
(3)工作面瓦斯濃度在超限的情況下,工作面部分設備(包括煤電鉆等)工作電源未能切斷;
(4)工作面為殘采面,應力集中,采面在已部分采空的情況下,造成煤巖自然垮落,引起工作面瓦斯濃度進一步上升,使瓦斯積聚達到爆炸濃度,同時,自然垮落的煤巖拉斷煤電鉆接線柱處電纜,使拉出的電纜裸露,形成短路火花,而此時,局部通風機在向工作面正常送風,有合適的氧氣濃度,符合了瓦斯爆炸的3個必要條件;從而引起了本次事故的發生。
作者簡介:張世良(1965—),男,高級工程師,1987年畢業于淮南礦業學院,現在中煤國際工程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從事設計、研究工作,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
(作者系中煤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 摘自:《煤礦安全》2004.7)
上一篇:一起瓦斯連續爆炸事故的處理及分析
下一篇:克拉瑪依油田采油二廠瓦斯燃燒爆炸